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研究的综述报告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提起的诉讼。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证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裁判依据,也是裁判的事实基础。因此,行政诉讼证据制度成为了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人民法院还没有建立,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审判工作由法律工作者和各级政府行政机关主办。1954年制定的《诉讼法》中第三十七条规定:“在审判中有关事实,由当事人交互地提供并可供法院审查”。1958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下称“旧行诉法”)发布,此时我国的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已经具有了自身的基本框架。2014年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 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勘验、调查笔录等,并在每个法官的判案时予以审核、认定和评估。其中最常见的是书证和证人证言。书证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证据,可以是行政文件、协议、合同、票据等。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对一件事情的陈述和解释,是确定案件真相的重要途径。物证则是通过物品、设备等客观存在的物质证明案件事实的真实性。 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还规定了证据保全制度。即在案件诉讼前、审理中、执行前,当事人认为自己的权利或利益受到侵害,需要保全证据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此外,行政诉讼证据制度还规定了证据收集的规范和程序。根据《若干规定》的规定,行政机关、受案法院、法官等在行政诉讼中应当依法公正行使证据收集权和证据审查权,保证证据的合法合规,才能确保法律和正义的顺利实现。 在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当事人往往采取不诚信的行为来影响证据的收集和审核,降低了行政诉讼制度的有效性。此外,在证据的评估和认定上,也可能存在法官主观臆断、片面评价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并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虽然已经逐渐完善,但仍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只有通过确保证据的合法合规和充分保护当事人证据权利,才能使行政诉讼制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