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常见化学规律小结1、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2、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3、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 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4、原子、离子半径大小规律: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5、晶体的熔点: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SiC>Si(因为原子半径:Si>C>O).6、分子晶体的熔、沸点: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7、胶体的带电: 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8、氧化性强弱规律: MnO4->Cl2>Br2>Fe3+>I2>S 例:I2+SO2+2H2O=H2SO4+2HI 还原性强弱规律: S2->I->Fe2+>Br->Cl- 例:2I-+2Fe3+=I2+2Fe2+9、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0、能形成氢键的物质: H2O、NH3、HF、CH3CH2OH。 11、密度的大小: 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12、离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14、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38.9C。),; 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 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 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5、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16、有机酸酸性的强弱: 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HCO3-17、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18、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19、有机燃烧规律: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20、溴水褪色的规律: 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 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 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 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21、银镜反应的规律: 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ONH2)、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 —CHO——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应式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22、胶体的聚沉方法: (1)加入电解质; (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 (3)加热。 常见的胶体: 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 气溶胶:雾、云、烟等; 23、污染大气气体: SO2、CO、NO2、NO, 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4、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工业三废: 废渣、废水、废气。25、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26、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 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