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9课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桃花源里人家──西递 1.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价值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认为皖南古村落“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它们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这个评价,极为概括地点出了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突出价值之所在。 2.徽商 〔材料一〕明清时期,徽商作为一支重要商帮,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贾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明代万历时人谢肇在《五杂俎》中曾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是徽州的古名,山右为山西的别称。谢氏将徽商与晋商称为商界两大劲旅,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所谓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帮集团。明清时期的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个县。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但形成一个商帮集团,则在明成化、弘治年间①。明嘉靖②以后直至清朝的乾隆、嘉庆时期③,徽商达于极盛。清末,随着封建社会步入穷途末路,徽商也走向衰落;其间虽亦出现过个别令人刮目的“红顶商人”,但就整体而言,徽商已不能挽回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了。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 〔材料二〕徽州古建的称绝于天下,古村落的繁盛,与明清时期徽州的纵横四海有关。徽州向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生存环境的逼仄,大批中原士民的涌入,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之后,徽州的人口陡增,据统计,南宋时人口约五十万人,元代增至八十二万。生存空间的狭窄加上人口的不断递增,生计便成为最为突出的矛盾,徽州士民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寄命于商”,外出谋生。明代徽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引一徽州村妇之口直言道:“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清末进士、歙县人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进一步指出:“盖新安居万山,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矣。”徽州人的经商历史始于东晋,兴于明清,从最初的零散四出经营到明代发展起闻名海内渐至“无徽不成镇”的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为徽州又赢得了“商贾之乡”的赞誉。在明清的几百年间,徽州商帮的活动范围“几遍禹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甚至远涉外洋,经商异国。此时的徽州商帮已具有了雄厚的资本,在盐、典、茶、木等行业中已形成了垄断。徽商中上贾,已“藏镪百万”,中贾亦四五十万,连下贾也达二三十万。以宗族为聚落的徽州宗法社会,渗入徽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社会之中,连徽商也无一例外地“贾而好儒”、“咸近士风”。对于徽商资本的利用,一方面在家乡修建书院宗祠,一方面用以购置土地和建筑宅院。这样既达到了光宗耀祖,又达到了光大门楣、奖掖后学的目的。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4页 【解读】徽州的古村落,在明代以前,虽有青山环抱、绿水长流,但村民稀少,房屋简陋,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只有到15至19世纪,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的村落才大兴土木,涌现大批豪宅,并将江南建筑艺术的精华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注释】①成化:1465—1487年;弘治:1488—1505年。②嘉靖:1522—1566年。③乾隆:1736—1795年;嘉庆:1796—1820年。 3.徽州古村落及民居的建筑选址 在村落及民居的建筑选址和布局上,徽州古村落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即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的空间,以使建筑群落达成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由于徽州地处皖南低山丘陵地带,为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此,徽州的古村落极富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幅凝固的山水国画与一曲民族乐音。概言之,既有山之静谧,又有水之灵动之美。徽州植根于民间的宗法观念和意识,深刻地影响到古村落的选址和格局。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徽州风俗“泯于阴阳,拘忌废事,且昵鬼神,重费无所惮”。清代徽州名士赵吉士亦认为“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就选址而言,古代徽州几乎无村不卜,卜居成为村落选址的传统做法。风水择地基于两大要素,即物质环境和精神象征两个方面。前者关系到村落具体形态的发展以及总体环境的利弊条件,后者关系到村落及宗族、家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