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基本保障和实现路径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乡村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国富民战略安排之一。深入研究这一宏伟构想十分必要。一、振兴乡村战略各项目标之间的基本关系振兴乡村的各项目标中核心是让乡村居民的生活富裕起来特别是让乡村的农业居民富裕起来。欠发达国家普遍特征是由收入指标差异所反映的城乡二元结构即乡村居民收入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农民贫穷乡村凋敝。让农民富裕起来不仅是负责任政党和政治家的最有价值的承诺更因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成功转型的现代经济体系的强大支撑所以实现目标异常艰难。此项承诺真可谓一诺千金必经万般努力方可玉汝于成。实际上中国农村近年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也依赖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良好转型所提供的支撑其中最核心因素正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市场关系对农村社会的渗透以及农业技术的巨大进步。生活富裕的前提是产业兴旺而农民富裕的前提则一定是农业产业兴旺发达。生活富裕的标志是货币收入增长带来的购买力强大而其支撑力则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即越来越少的劳动力生产更多的产品。若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要使用国家半数以上的劳动力资源则意味着这个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民便不可能富裕。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也是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的重要基础。去年到今年笔者在农村调研注意到一个普遍性的变化乡村居家妇女彼此间吵架的事情变得罕见邻里关系变得友善起来互相帮助已成风气。小偷小摸的事情近乎绝迹。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很重要。随着农民收入提高邻里的亲情相对升值了。我们在调研中还注意到农民富裕以后农村公共事务的协商合作水平也在提高一些过去难以达成的公共事务协议也变得容易达成了。我们在几个省的调查都发现过去一些涉及拆迁、调地的事情总令百姓抱怨、干部发怵;现在情况不同了农民之间商量出一个方案的概率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固然与乡村治理变革有关例如实行政经分离改革、自治体设置下沉到组改革以及建立各种理事会等更与农户富裕引起的价值判断变化以及农户经济活动平台的变化有关。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水平的提高也有密切关系。农村生态宜居包括排放减量、景观怡人、密度适宜、交通便捷等要素。农民生活富裕达到一定水准以后才开始看重这些要素的价值。产业进步之后人们才有能力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不断降低同一单位的热量产出所必须开发的土地面积使更多的土地用于维持自然风貌。提出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两大目标对于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性意义当然不是说其他几个领域可以无所作为。相反近几年一些地方在农村宜居环境和乡风文明建设以及乡村社会治理诸方面积极开拓思路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推动了农业关联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例如生态宜居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改善鼓励乡贤发挥作用一部分从农村流出的资源开始反哺村庄公共事业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则直接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业进步与农民收入提高。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实现振兴乡村五大目标的主要路径是对我国既往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一个总结。坚守这一经验的确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败。按我理解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求我们改变关于城乡关系的一系列旧认识树立新观念:第一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进一步扩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从国民经济宏观尺度看城乡要素流动合理性的标准是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边际国民福利产出率相等。这个教科书标准虽然无法绝对实现但把它作为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十分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我国城乡要素市场统一的目标远没有实现。城市经济部门劳动要素的经济贡献仍显著大于乡村领域说明劳动要素的转移任务没有完成。评价土地要素市场均衡的建立较为复杂。表面上看我国城市单位面积土地的平均产出水平要远大于农业用地但如果我们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用“福利”产出来评价土地的收益关于均衡的计算就要另做考量。虽然农业也有排放问题但扩大到更广大的包括森林在内的乡村地区其对环境就有正的贡献而城市领域则目前是负的贡献。另外我国城市用地的平均GDP产出显著小于发达国家。根据这些信息大致可以判断我国城乡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市场还远没有达成均衡突出表现是各类地价过高而城市地价更高得离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通过土地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二必须抛弃将农村视为两个“蓄水池”的陈旧思想。我们过去接受了一个“事实”把农村农业领域当作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贫困人口的“蓄水池”。如果这两个“蓄水池”的存在是合理的振兴农村的五个目标基本无从谈起。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上不能继续把这两个“蓄水池”与农村农业捆绑在一起。农村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