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5438023A(43)申请公布日2016.03.30(21)申请号201510829025.7(22)申请日2015.11.24(71)申请人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116023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汇贤园7号腾飞园2期11层(72)发明人田雨农刘杨苍柏刘洪时(74)专利代理机构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21235代理人李猛(51)Int.Cl.B60N2/42(2006.01)B60N2/427(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一种碰撞时可自动调节的座椅及其工作方法(57)摘要一种碰撞时可自动调节的座椅及其工作方法,包括:控制单元、传感器、横向滑轨组件和纵向滑轨组件;所述的横向滑轨组件,包括:横向静滑轨、前导向杆、后导向杆、左导向块、右导向块、电机安装板、传动组件和前、后座椅骨盆安装支架;所述的传动组件,包括:丝杠和两个齿轮,其中一个齿轮带有内螺纹;纵向滑轨组件,包括:纵向静滑轨和纵向动滑轨;该座椅能够在碰撞发生时,通过与传感器、控制单元的配合使用,实现座椅位置快速、智能的自动调节。CN105438023ACN105438023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碰撞时可自动调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传感器、横向滑轨组件和纵向滑轨组件;传感器、横向滑轨组件、纵向滑轨组件均与控制单元相连;所述的横向滑轨组件,包括:横向静滑轨、前导向杆(9)、后导向杆(3)、左导向块(4)、右导向块(11)、电机安装板(6)、传动组件(7)和前、后座椅骨盆安装支架;所述的传动组件(7),包括:丝杠(8)和两个齿轮,其中一个齿轮带有内螺纹;纵向滑轨组件,包括:纵向静滑轨(1)和纵向动滑轨(2);纵向静滑轨(1)与车身地板固定连接,纵向动滑轨(2)安装于纵向静滑轨(1)上,横向静滑轨、丝杠(8)、前导向杆(9)与后导向杆(3)固定在纵向动滑轨(2)上,左导向块(4)与右导向块(11)串在前、后导向杆(3)上,前、后座椅骨盆安装支架分别与左、右导向块和电机安装板(6)通过螺栓连接,齿轮的内螺纹与丝杠(8)配合相连,其外侧与驱动电机的齿轮连接,丝杠(8)置于前、后导向杆(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碰撞时可自动调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感器,包括:多个前碰传感器和多个侧碰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碰撞时可自动调节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感器,所述前碰传感器安装在车辆发动机舱内,侧碰传感器分布在车身两侧。4.上述任一种碰撞时可自动调节的座椅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方式为:纵向调节过程:正常使用时,可手动操作纵向调节按钮,纵向驱动电机工作,使纵向动滑轨(2)在纵向静滑轨(1)上滑动,实现座椅前后位置的手动调节;正面碰撞发生时,前碰传感器感受碰撞信号并传递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接收到碰撞信号后进行判断,该碰撞信号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发出执行指令至纵向驱动电机,纵向驱动电机工作带动横向滑轨组件及座椅骨盆(12)在纵向静滑轨(1)上向后滑动,从而实现座椅纵向主动调节。5.上述任一种碰撞时可自动调节的座椅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方式为:横向调节过程:正常使用时,可手动操作横向调节按钮,横向驱动电机工作,通过齿轮传动,使座椅在丝杠(8)上左右滑动,实现座椅左右位置的手动调节;侧面碰撞发生时,分别布置在车身两侧的侧碰传感器感受到碰撞信号并传递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基于接收到的碰撞信号进行判断:当碰撞发生于左侧时,发出指令至横向驱动电机,横向驱动电机工作,驱动齿轮正转,使横向滑轨组件沿丝杠(8)向远离碰撞一侧滑动;当碰撞发生于右侧时,发出指令至横向驱动电机,横向驱动电机工作,驱动齿轮反转,使横向滑轨组件沿丝杠(8)向远离碰撞一侧滑动。2CN105438023A说明书1/3页一种碰撞时可自动调节的座椅及其工作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汽车碰撞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碰撞时可自动调节的座椅及其工作方法。背景技术[0002]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愈加频繁,人们对汽车安全性的关注度也日渐提升。而随着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广泛使用,在交通事故中更多的伤亡事故由汽车乘员舱变形挤压车内乘员导致。在加强车身刚度、优化安全带、安全气囊配置的同时,在现有车身结构下合理利用车内空间,亦是改善交通事故中乘员伤害的重要途径之一。[0003]交通事故发生时,车辆碰撞区域变形并传递一部分冲击力至车内乘员,安全带与安全气囊等的使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冲击力对车内乘员的伤害,但对减小或避免碰撞区域变形导致的挤压伤害几乎没有作用。如果在事故发生初期,通过移动乘员座椅位置,使车内乘员远离车辆碰撞变形区域,一方面增加乘员与碰撞变形区域之间的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