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细长,呈线状,体表光滑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钝圆,头顶中央有一小圆口,缺口囊,食道棍棒状,肛孔位于虫体末端。雄虫长11~26mm,宽0.21~0.53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交合伞对称,呈肾形。雌虫长17~45mm,宽0.3~0.66mm,尾端呈斜锥形,子宫双管型,白色、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相间的螺旋纹,颇为醒目,阴门位于虫体尾端,开口于肛孔之前。 .Adult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recoveredfromratlungs.A.Adultfemalewormwithcharacteristicbarber-poleappearance(anteriorendofwormistothetop).Scalebar=1mm.B.Tailofadultmale,showingcopulatorybursaandlongspicules(arrows).Scalebar=85µm.幼虫有5个发育时期: 第1期幼虫,可在终宿主粪内检到,虫体细长,体长0.25~0.29mm;宽0.014~0.018mm。第1期幼虫具侧翼,咽管约为虫体长度之1/2,生殖原基约在肠中部稍前,尾稍尖,背侧有一凹陷。 第2期幼虫,较第一期幼虫略大,体表具外鞘。体内有许多折光颗粒,尤以肠道内最明显。 第3期幼虫,体长0.462~0.525mm;宽0.022~0.027mm。体表具有两层外鞘。头端稍圆,尾部顶端变尖细,排泄孔、肛孔及生殖原基更为清晰可见。幼虫有5个发育时期: 第4期幼虫,体长约为第3期幼虫的2倍,肠内充满折光颗粒。此期幼虫可区别雌雄。雌虫前端有双管子宫,阴道止于虫体近末端肛孔处。雄虫后端膨大,发育中的单生殖管位于虫体后1/3,并可见到泄殖腔背面的交合刺及交合刺囊。 第5期幼虫,体长、宽都较前期增加。雄性童虫具有较小交合伞,与成虫相似。交合刺囊及交合刺均清楚可见。雌性童虫阴门已形成,生殖器管位于虫体后半部。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褐家鼠及家鼠的肺动脉内 雌虫在肺动脉内产卵 虫卵随血流入肺毛细血管,孵出第1期幼虫,此幼虫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被吞入消化道,随宿主粪便一起被排出。 第1期幼虫在体外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可活3w,但不耐干燥。 当此幼虫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螺类及蛞蝓)体内后,在其组织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第3期幼虫,即为感染性幼虫。鼠类等终宿主因吞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及被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 感染性幼虫经终宿主的胃到达小肠,穿过肠壁,入血循环,经肝、心到肺。多数幼虫沿颈总动脉到达脑部,经2次蜕皮发育为第4期幼虫,再由静脉到达肺动脉,发育成熟。 从第3期幼虫感染终宿主至其粪便中出现第1期幼虫约需6~7w。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感染,生吃被感染性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生水也可被感染。 动物实验证明感染性幼虫可经损伤或完整皮肤主动侵入宿主。 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本虫在人体内的移行、发育大致与鼠类相同。但幼虫一般只停留在脑和脊髓,不在肺血管完成发育。故在人体内虫体停留在第4期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 但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虫体可移入肺动脉似可完成发育。ThreespeciesoflandsnailscollectedinJamaicaandexaminedforAngiostrongyluslarvae.A.Thelidomusasper.B.Orthalicusjamaicensis.C.Dentellariasloaneana.Scalebar=1cm.(三)致病性 人体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认为与幼虫嗜神经的向性有关。 幼虫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后,在脑和脊髓内移行造成组织损伤及其死亡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病变集中在脑组织,除大脑和脑膜外,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 主要病理改变是由虫体移行和死亡虫体刺激引起的脑部血管扩张和栓塞;脑组织损伤、充血、出血、水肿;嗜酸性炎性反应及肉芽肿性反应。 最明显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低度或中度发热、下肢肌无力、尿潴留、排便障碍。(三)致病性 部分患者伴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视觉损害、眼部异常、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面瘫等体征。 此外,还有鼻部、眼部或肺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报道。(四)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有吞食或接触含本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典型症状与体征,如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或乳白色,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免疫学检查阳性或从脑脊液中、眼或身体其他部位查出幼虫、幼龄成虫或成虫,但病原检出率很低,仅为2.5%左右。(五)流行 管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