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研究的中期报告 本中期报告是基于公共治理理论和方法视角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 1.救助对象,包括了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及重大自然灾害受灾群众等,但覆盖面还不够全面,一些需要救助的人群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2.救助标准,虽然近年涨幅较大,但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标准相比仍然偏低。加之救助标准的差异化、执行的不公等问题,导致救助效果不尽如人意。 3.救助范围,受到户籍、地区、年龄、婚姻、职业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一些需要救助的人群被排除在救助范围外。 4.救助方式,目前的救助方式主要包括发放现金补助、发放救助物资、提供住房、医疗服务等,但这些救助形式的实施和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视角单一。当前社会救助的研究大多以社会福利的角度进行,忽略了政府公共治理的作用。 2.制度性缺陷。在实践中存在行政部门权力的过度集中、政策执行效率低下、制度性漏洞等诸多问题。 3.标准与差别化。目前救助标准缺乏科学定量依据,救助差距极大。 4.受众人员的异质性。受众人员的年龄、职业、地域等差异较大,救助策略和方式的单一性会造成效果不好。 5.规则与流程。目前的救助流程比较混乱,规则不明确,缺少透明度和公示性。 三、改进建议 1.多元视角。在探讨社会救助问题时,要以政府公共治理为中心,综合考虑多个主体的利益,高度重视公民参与,实现精准、可持续的救助。 2.创新制度。应在制度上创新调整,打破目前救助标准的固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落实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与公开性。 3.差异化救助。对救助对象的身份、需求进行分类,实行差异化的救助标准和方式,使救助更有针对性。 4.资源整合。政府对于救助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分配要进行统筹规划,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救助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5.透明公开。加强信息公开,构建救助制度与流程的公示平台,实现应用公开,执行公开。 以上改进建议仅提供思路方向,未来的完整报告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