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立体匹配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匹配技术已经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双目立体视觉是一种常用的立体匹配技术,它利用两个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同一个场景的图像,通过对这两个图像的比较,可以实现对场景物体的三维重构、深度信息获取等目的。 目前,双目立体视觉应用广泛,如3D电影、3D打印、机器人视觉等。而在实际应用中,双目立体匹配算法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它直接决定了三维重构的精度和速度。因此,开发高效、准确的双目立体匹配算法,已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内容 本文将基于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研究双目立体匹配算法,并借助计算机视觉中的相关理论,探讨如何开发高效、准确的算法。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双目立体视觉系统的搭建 搭建双目立体视觉系统,使用两个同等参数的摄像机对同一场景进行拍摄。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初步处理,如去噪、调整颜色等,为后续处理做好准备。 2.立体匹配算法的研究 本文将基于经典的立体匹配算法,如SAD、NCC等,研究双目立体匹配算法,并探讨该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参数设置、性能评估等问题。 3.立体匹配算法的优化 针对传统立体匹配算法中存在的问题,如光照变化、纹理缺失等,本文将探讨如何对算法进行优化。这包括特征点提取、图像分割、深度图滤波等方面的研究。 4.立体匹配性能评估 对优化后的算法进行性能评估,以评估算法的精度和速度,同时对比不同算法之间的优劣。通过评估结果,对算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三、研究意义 本文将研究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立体匹配算法,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同时,该研究可推广到其他领域,如3D成像、虚拟现实、医学影像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依靠文献综述、仿真实验和实际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捕捉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特点,探究立体匹配算法的性能,进而研究优化算法并进行性能评估。 五、预期成果 通过对双目立体视觉的研究,本文将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搭建双目立体视觉系统,获取可用的图片和数据 2.研究和分析双目立体匹配算法的优劣,理解和掌握双目立体视觉原理和算法 3.优化和改进传统算法并开发适合当前的算法 4.对比和评价算法的性能,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 5.为双目立体匹配算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 六、论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包括: 第一章:绪论。介绍立体匹配算法的背景、研究意义,概括立体匹配算法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本文进行简要总结。 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回顾相关领域的立体匹配算法研究进展,介绍和分析经典立体匹配算法,探讨算法的优劣和局限性。 第三章:双目立体匹配算法研究。基于经典的立体匹配算法,如SAD、NCC等,研究双目匹配算法,并探讨在实际应用中的参数设置、性能评估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其优异及瓶颈。 第四章:优化算法研究。本章将探讨如何对立体匹配算法进行优化,包括特征点提取、图像分割、深度图滤波等方面的研究。 第五章:实验结果和总结。在本章中,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总结双目立体匹配算法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并对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七、参考文献 [1]ZhangR,TsaiPS,CryerJE,etal.Shape-from-shading:Asurvey[J].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1999,21(8):690-706. [2]HirschmullerH.Stereoprocessingbysemiglobalmatchingandmutualinformation[J].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2008,30(2):328-341. [3]KonoligeK,BowmanJ,ChenS,etal.Smallvisionsystems:Hardwareandimplementation[C]//RoboticsandAutomation,1999.Proceedings.1999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1999,4:3105-3110. [4]SunJ,ZhengN,TaoH,etal.Anewstereomatchingalgorithmbasedonanisotropicdiffusion[C]//PatternRecognition,2004.ICPR2004.Proceedingsofthe1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04,4:809-812. [5]Yoon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