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章膜分离过程 总学时:2学时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各种膜分离过程的特点和分离设备,掌握膜分离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第一节膜分离过程概论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了解:膜分离过程的特点;膜的结构、材料和特性;膜分离设备 理解:几种重要的膜分离过程的分类 【课时】0.5学时 【具体讲授内容】 一、膜分离的概念(了解) 膜分离过程:借助于膜而实现分离的过程。 二、膜分离过程的效率(了解) 常用来表示分离效率的指标有两种: 一是组分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常用选择性系数表示; 二是某组分在经过分离后的两股物流中的分配比例,常用截留率表示。 选择性系数或截留率表示了分离的质的方面。对于分离的量的方面,一般用通量,即单位时间内单位分离面积上的流量来表示。 在大多数膜分离操作中,截留率和通量是表征过程的两个最重要指标。 三、几种重要的膜分离过程(理解) 1、反渗透 对溶液施加超过渗透压的压强,使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而与溶液分离。 2、超滤 用孔径为10-2~10-3mm的膜在压差下过滤溶液,使大分子或细微粒与溶液分离。 3、微滤 与超滤相似,但孔径更大,大致为0.1~10mm。 4、电渗析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从溶液中脱除或富集电解质。 5、渗透气化 溶液与某种特殊的膜接触后,各组分在通过膜的同时发生气化,且各组分的透过速率不同。 6、气体渗透 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通过膜的速率不同而使组分分离。 7、渗析 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质通过膜进入另一側的溶液,从而与原溶液分离。 8、纳滤 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操作。 五、膜过程的流动特征(了解) 膜过程的流动特征:切向流动。 常规过滤切向过滤 常规过滤中的料液是在与膜垂直(与膜表面成法向)的方向流入。 切向过滤则在与膜平行的方向上流动。 常规过滤中,被截留的粒子在过滤介质上形成滤饼层。随着过滤的进行,阻力越来越大,通量越来越小。 切向过滤中,大部分粒子被料液带走,在膜表面只留下薄薄的一层粒子,过滤阻力就大为减小。切向流动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分离过程实际上都是增浓过程。 第二节超滤与微滤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了解:微滤和超滤的过程特征;微滤和超滤的操作方式 理解:微滤和超滤过程的浓差极化;过滤曲线;压差-通量曲线 【课时】0.5学时 【具体讲授内容】 一、微滤和超滤的分离范围(了解) 微滤MF:0.1~50mm 超滤UF:粒子更小,实际已是大分子,而截留分子的相对分子量NWCO来表征超滤的分离性能。一般认为超滤的截留NWCO范围为5000~100000。可分离的粒子(分子)包括病毒、蛋白质、多糖、胶粒等。 反渗透可以将所有的溶质截留,只允许水分子通过。NWCO为18。 纳滤: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NWCO值为100~5000。 二、微滤和超滤的操作特点(了解) 过滤机理:筛分 过滤方式:切向过滤 过滤压差:比常规过滤高 过滤温度:取决于膜和物料的耐热性 四、微滤和超滤的数学模型(理解) (一)边界层和浓差极化(理解) 由于溶质分子被截留,在膜表面附近形成浓度边界层。 根据费克定律:溶质将从膜表面向主体溶液扩散,直至最终形成稳定的浓度分布,这一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是不可避免的,它的直接后果是滤液通量的下降。通常,浓差极化层是传质的主要阻力。 (二)过滤曲线(理解) 固定操作条件,测定滤液的通量J,可以得到通量J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称为过滤曲线或动力学曲线,如图所示: I区:通量快速下降;II区:通量显著下降;III区:稳定过滤 (三)压差—通量曲线(理解) 虚线把曲线分为:压差控制区J与成正比 扩散控制区J近似为常数 四、超滤与微滤的操作 (一)微滤和超滤的操作方式 1、单级间歇操作 2、单级连续操作 3、多级连续操作 (二)影响通量的因素和提高滤液通量的措施 1、压差的影响 提高压差并不一定总能使滤液通量显著增加。如果过滤已在传质控制区,增加压差不仅不能使滤液通量增加,反而增加了膜堵塞的机会,此时最好通过减少浓度边界层厚度来增加滤液通量,可通过提高流速、安装搅拌装置等实现。 2、进料浓度的影响 通量J随进料浓度cB的增加呈指数型降低。 3、温度的影响 提高操作温度,可使液体黏度降低,扩散系数增大,使通量增加。但不能超过膜的耐温能力。 4、湍流程度的影响 提高湍流程度可使边界层厚度减薄,使传质系数增加,可提高通量。 第三节反渗透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了解:反渗透原理 【课时】0.5学时 【具体讲授内容】 用半透膜将纯溶剂(水)与溶液隔开,在溶液侧施加大于渗透压的压强,则溶剂分子将从溶液侧向溶剂侧渗透,这一现象就是反渗透。当两侧为不同浓度的溶液时,结论相同。RO的推动力也是压强差。 平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