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5983586A(43)申请公布日2016.10.05(21)申请号201510073205.7(22)申请日2015.02.10(71)申请人张家港市宏鑫源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5600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建工大道45号(72)发明人穆开洪帅立国陈慧玲万嵘马云波郭锐徐乾荣(51)Int.Cl.B21B38/04(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一种线材自动测宽测厚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材自动测宽测厚装置,该装置包括“基座1”、“牵引机构2”、“厚度测量机构3”、“牵引机构4”、“宽度测量机构5”和“牵引机构6”;其中,各机构均独立通过支架固定在基座1上,且任意两相邻机构间留有一定缝隙,以便其自由的摆动;装置中5对辊轮之间均通过复位弹簧贴合在一起,既能使线材方便通过,同时使辊轮弹性贴合;厚度测量机构3和宽度测量机构5均是采用双杠杆结构,形成一种“悬浮”结构,能使线材处于自然拉伸状态,且线材引起的位移变化量通过位移传感器测得其厚度或宽度;本发明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在线实时检测线材厚度和宽度,实现线材轧机生产线的精确闭环控制,提高线材轧制的精度和效率。CN105983586ACN105983586A权利要求书1/1页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线材自动测宽测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基座1、牵引机构2、厚度测量机构3、牵引机构4、宽度测量机构5和牵引机构6;其中,牵引机构2、厚度测量机构3、牵引机构4、宽度测量机构5、牵引机构6均独立地通过相应的支架用螺栓固定在基座1上,且任意两个相邻的机构间留有一定的缝隙,以便机构自身独立自由的摆动或者辊轮自由地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机构包括支架7、复位弹簧8、牵引辊轮9和牵引辊轮10;其中,支架7通过螺栓固定成一种矩形结构,且在两个竖边的上侧开有U型凹槽;辊轮9即下辊轮的轴通过螺栓固定在侧边上,辊轮1放在U型凹槽内,初始状态时,通过复位弹簧与辊轮9贴合在一起,当有线材穿过时,辊轮10的位置可上移;牵引机构2、牵引机构4、牵引机构6的结构完全一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度测量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机构包括位移传感器11、限位螺钉12、杠杆13、复位弹簧14、辊轮15、杠杆16、杠杆支点17和测量挡板18;其中杠杆13和杠杆16绕着同轴杠杆支点可上下旋转,当有型材穿过辊轮,引起两杠杆之间产生缝隙,该缝隙通过杠杆反应到支点的另一端使得测量挡板压迫接触式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检测到位移变化量,进而测出型材的厚度;此双杠杆测量结构,通过复位弹簧的拉紧可使其作为一个整体绕着支点摇摆,形成了一种悬浮结构,使得穿过的型材处于一种自然的拉伸状态,这是该结构的一大创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度测量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机构包括位移传感器19、杠杆20、辊轮21、复位弹簧22、杠杆23、杠杆支点24和测量挡板25;其中杠杆20和杠杆23绕着同轴杠杆支点可左右旋转,当有型材穿过辊轮,引起两杠杆之间产生缝隙,该缝隙通过杠杆反应到支点的另一端使得测量挡板压迫接触式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检测到位移变化量,进而测出型材的宽度;该双杠杆也可以同时左右摆动,与厚度测量机构一样。2CN105983586A说明书1/3页一种线材自动测宽测厚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万能轧机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材自动测宽测厚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够自动在线测量并且能够实时显示的测宽测厚装置。技术背景[0002]万能轧机是由一对水平辊和一对立辊组成主机架,其四个辊的轴线在一个平面内,可对轧件进行四面加工,通过调节轧辊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可以加工不同规格及H型钢、钢轨、工字钢、槽钢、钢板桩、U型钢、L型钢、不等边角钢等多种类型的型钢。[0003]世界上第一套万能轧机建于1902年声森堡的Arbed(阿尔贝德)厂,但当时轧出的较宽翼缘的工字钢内恻仍有斜度。1908年按照格林轧制法(必须有一架轧边机和一架万能轧机配合使用)在美国伯利恒公司建成了第一个宽翼缘H型钢厂,1914年德国培因公司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建成了培因H型钢厂,1955年欧洲煤钢联营开发了IPE钢粱系列,1957年德国的培因H型钢厂生产了第一批IPE钢梁,但直到1970年工字钢的生产仍占较大比例。[0004]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万能轧机得以迅速发展,大多数国家的钢铁界都积极筹建新型的万能轧机。各国充分利用原有的大型轧机和轨梁轧机进行技术改造,这种做法在日本得到普遍采用,从1961年到1972年的大约10年期间,日本先后改造了三个大型厂和一个轨梁厂,目的主要是引进万能轧机。1965年日本已经有能力批量生产H型钢,至20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