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刘清玲微型公司的融资困境分析及解决对策分析 【摘要】中小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西部中小型企业肩负着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地处中国西部的中小型企业却走不出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的怪圈。西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影响其发展的“瓶瓶”之一。造成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政府职能机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环境不理想;间接融资渠道无法适应民营企业融资的需求;企业自身不足;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特殊原因等。 【关键字】中小企业突破融资困境管理落后TOC\o"1-3"\h\z\u HYPERLINK\l"_Toc342408118"一、融资困境 PAGEREF_Toc342408118\h1 HYPERLINK\l"_Toc342408119"(一)缺乏抵押或担保,贷款难以办理 PAGEREF_Toc342408119\h2 HYPERLINK\l"_Toc342408120"(二)银行贷款手续严格繁琐,融资成本过高 PAGEREF_Toc342408120\h2 HYPERLINK\l"_Toc342408121"(三)融资种类和手段有限,缺乏融资渠道 PAGEREF_Toc342408121\h2 HYPERLINK\l"_Toc342408122"(四)小微企业自身实力弱,金融机构关注较少 PAGEREF_Toc342408122\h3 HYPERLINK\l"_Toc342408123"二、解决对策 PAGEREF_Toc342408123\h3 HYPERLINK\l"_Toc342408124"(一)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 PAGEREF_Toc342408124\h3 HYPERLINK\l"_Toc342408125"(二)树立理财观念,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 PAGEREF_Toc342408125\h3 HYPERLINK\l"_Toc342408126"(三)加快改革的步伐,规范公司的结构 PAGEREF_Toc342408126\h4 HYPERLINK\l"_Toc342408127"(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PAGEREF_Toc342408127\h4 HYPERLINK\l"_Toc342408128"三、结语 PAGEREF_Toc342408128\h4  一、融资困境 就重庆而言,重庆政府积极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但其微型企业还是存在很大的融资困境。 (一)缺乏抵押或担保,贷款难以办理 银行为了保障资金的安全,在针对小微企业进行贷款时,要求企业必须有担保或抵押,且资产抵押率过低,房产、土地抵押率仅30%。小微企业特别是服务型小微企业,在资金、财产等方面本身实力并不雄厚,向银行申请贷款面临很大难题。多家企业由于自身厂房是租用的或者门市、住宅等优质抵押物在经营者个人名下等原因,基本没有可做抵押的固定资产(如土地、房屋等),不能以企业名义从银行获得贷款。传统贷款需要高额担保,担保公司设定担保门槛过高,小型、微型企业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无法取得担保,从而造成贷款难题。 (二)银行贷款手续严格繁琐,融资成本过高 对小微企业而言,银行贷款是融资的主要渠道,但银行贷款办理程序过于复杂和繁琐,审批程序严格,审核时间长,无形中造成融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执行利率基本上都要上浮,幅度在20%-70%之间,造成贷款利息过高。除贷款利息外,企业本身还要负担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审计费、工商查询费等费用,再加上担保公司的收费,都给小微企业融资带来极大费用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向银行申请贷款难,企业只能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但民间资金往往利息过高,难以承担,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很高,很多企业因为负担不起高额的融资成本而最终放弃融资。 (三)融资种类和手段有限,缺乏融资渠道 小微企业融资手段较单一,融资渠道偏窄。向私人融资,不仅利息高,数额上也难以满足需要,因此基本只能从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出于对资产和风险收益的考虑,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活动不是很积极,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也不多,而且还必须有抵押物才可以贷款,没有项目贷款、信用贷款等其他贷款方式。小微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缺乏融资方面的知识,信息渠道不畅通,对其他融资方式不熟悉,对国家相关融资政策(包括优惠政策)不熟悉,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主要还是银行贷款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 (四)小微企业自身实力弱,金融机构关注较少 作为市场化的主体,金融机构主要关注于某些效益好、知名度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