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单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等化石能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石油储量的限制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单河道砂体剩余油的开采成为了海洋油田领域内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从渗透率、孔隙度、岩石力学性质等层面进行分析,能够预测单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并为合理选取采油参数建立理论基础。因此,进行单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研究,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突破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物理模拟方法对单河道砂体剩余油的分布进行研究,深入了解砂体内部孔隙组成、渗透性质、岩石力学参数等物理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预测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的理论模型。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单河道砂体样品采集和制备:首先从海底采集单河道砂体岩心样品,并在实验室内进行粉碎、筛分等操作,制备出具有规定粒度分布的砂体样品。 2.孔隙度和渗透性能测试:利用气体吸附、水注入等方法对制备好的砂体样品进行孔隙度和渗透性能测试,并分析孔隙度分布、渗透率分布及孔隙结构类型。 3.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利用压汞法、三轴试验法等测试方法,对单河道砂体进行力学参数测试,包括强度、韧度、弹性模量等参数。 4.单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基于产品式油藏工程建模原理,建立单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的物理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从而预测砂体内部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四、研究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物理模拟方法对单河道砂体剩余油的分布进行研究,为油田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可为国内外油田开采实践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增加能源供给,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通过单河道砂体样品采集和制备、孔隙度和渗透性能测试、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等实验手段,深入了解砂体内部孔隙组成、渗透性质、岩石力学参数等物理特性。根据研究结果,利用产品式油藏工程建模原理,建立单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的物理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预测砂体内部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六、研究进度安排 第一步:文献调研、选题确定,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第二步:单河道砂体样品采集和制备,砂体孔隙度和渗透性能测试。 第三步:单河道砂体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第四步:建立单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的物理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 第五步:完成研究报告撰写和提交。 七、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 1.成功采集一批单河道砂体样品,并制备出具有规定粒度分布的砂体样品。 2.构建一个完整的单河道砂体物理学性质测试平台,分析研究单河道砂体的孔隙度、渗透性质、岩石力学参数等物理特性。 3.建立单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的物理模型,模拟砂体内部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4.提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砂体剩余油分布预测理论模型,在国内外油田开采实践中得到应用。 五、参考文献 1.YuCheng,ChaoHuang,KebenXiong.Porestructureanditseffectonthepermeabilityofdiatomite[J].Particuology.2015,23:1-6. 2.KaiWang,HongchangWang,KangpingZhu.FormationtimeandsedimentaryenvironmentofGuantaoFormationinthewesternBaxianSag,JiyangDepression,EasternChina:Implicationfor“shalegas”..JournalofShaleGasandOilScienceandTechnology.2018,7(6):89-97. 3.XiaoyanZhang,MinZhang,XiaorongLei,ZhiqiangFan,JieshengCao.Influencesofporestructureandinitialwatersaturationonflowbehaviorsoflow-permeabilitysandstones[J].JournalofNaturalGasScienceandEngineering.2015,26:484-497. 4.MohammadAminuMaina,ZhangChunming,GouYamin.Thestud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ineralogicalandpetrophysicalpropertiesofshales,JiyangBasin,China[J].JournalofEarthScience,2016,27(5):920-927. 5.AafreediA,MousaviSM,AghabozorgiS.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