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室内宽带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如今,宽带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家庭和企业对于高速稳定的宽带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室内环境的复杂性和干扰的存在使得无线网络在室内应用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为了提高无线网络在室内的性能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深入研究室内无线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针对室内宽带无线信道的测量和建模技术研究,对于室内无线网络的优化以及提升用户的体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对室内信道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室内信道的特性,为设计合适的无线信号传输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其次,对于建立室内的无线信道模型,可以提高信道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信道衰减和多径效应的影响,从而提升无线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服务质量。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次研究旨在深入研究室内宽带无线信道的测量和建模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室内宽带无线信号传播特性的测量与分析 通过对室内不同环境下的无线信号进行实测和采集,分析室内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和影响因素,包括路径损耗、多径效应、动态衰落等。 2.室内宽带无线信道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基于实测数据,采用统计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建立室内宽带无线信道模型,探索不同环境下的信道特性和传输性能,并进一步优化建立的模型。 3.室内宽带无线信道预测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建立的室内无线信道模型,探索预测算法的设计和实现,准确预测不同环境下的无线信号传输性能和信道质量。 4.对比分析不同无线信号传输方案的性能 通过实验室内不同环境下的无线信号传输测试,对比分析不同无线信号传输方案的性能,包括IEEE802.11a/b/g/n/ac等标准和协议的组合使用。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实验测量方法 本次研究将采用各种测量仪器,如无线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等,对室内不同环境下的无线信号进行实时测量和采集。 2.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如多元回归分析、功率谱分析等,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建立室内宽带无线信道模型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3.算法设计和实现 针对所建立的宽带无线信道模型和预测算法,采用Matlab等工具,设计和实现相应的算法和模型。 4.性能评估和对比实验 通过实验室内不同环境下的无线信号传输测试,对比分析不同无线信号传输方案的性能,包括标准和协议的组合使用。 四、研究预期成果 1、对室内宽带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建立室内宽带无线信道模型,并进一步优化,提高信道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采用统计和多元回归等方法,设计室内宽带无线信道预测算法,准确预测不同环境下的无线信号传输性能和信道质量。 4、对比分析不同无线信号传输方案的性能,包括IEEE802.11a/b/g/n/ac等标准和协议的组合使用,提高无线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服务质量。 五、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次研究计划为期一年,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季度:研究室内宽带无线信号传播的基本特性及测量技术。 第二季度:基于实测数据建立室内宽带无线信道模型。 第三季度:探索室内宽带无线信道预测算法的设计和实现,制定对比分析实验方案。 第四季度:对比分析不同无线信号传输方案的性能,并撰写论文。 六、参考文献 [1]DiFrancoF.,TarableA.3-DIndoorPropagationModelingApproachforWi-FiSystems.Radioengineering,vol.24,no.4,pp.874-881,December2015. [2]ChengY.,Gimo-OfekO.,Ish-ShalomS.,etal.Fingerprint-basedindoorpositioningwithimprovedenvironmentmonitoring.2017IEEE27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ersonal,IndoorandMobileRadioCommunications(PIMRC),Montreal,QC,Canada,2017,pp.1-7. [3]BourdouxA.,LemahieuD.,DeZutterD.,etal.IndoorMIMOChannelMeasurementsat60GHzwithaBroadbandChannelSoundingSystem.IEEEJournalonSelectedAreasinCommunications,vol.27,no.8,pp.1436-1444,Octobe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