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微生物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微生物与中药 在中药家族中有一类特殊的成员---微生物。 中药材: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工具:中药二次开发、拓展中药资源、中药药理研究。微生物相关中药的形成方式二、由天然微生物发酵植物性中药材料形成,如神曲、红曲等,主要是酵母和丝状真菌。.三、植物和微生物共生形成的中药,如天麻是蜜环菌和天麻植物的共生体,天麻植物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猪苓也是由于蜜环菌侵入猪苓菌核形成的共生体,由蜜环菌提供营养。猪苓[Grifolaumbellata(Pers.)Pilát]是一种药用真菌。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猪苓菌核生于地下,多年生,是传统的中药材。猪苓子实体俗称“猪苓花”或“千层蘑菇”,味道鲜美,可食。 猪苓菌核有利水渗湿、祛痰、解毒的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它有抗癌作用。 生产商品化药物“猪苓多糖注射剂”和“猪苓多糖胶囊”的原药材是猪苓菌核。 药材现状:用量增长产量锐减猪苓人工栽培技术有待完善3~5年收获,老苓做药材,灰苓和 部分生活力较强的黑苓留作种苓。 还无法象其它食用菌可以由菌丝开始 制种栽培。 猪苓菌核生长发育规律猪苓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猪苓酮A(PolyporusteroneA) 2,3,14,20,22-Pentahydroxyergost-7-en-6-one猪苓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猪苓研究的国家四、寄生真菌侵染活体昆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其实质是昆虫的致病菌。如冬虫夏草、僵蚕、蛹虫草等。五、微生物侵染植物后,植物抵抗微生物的侵染而形成的植物抗毒素,如龙血竭、沉香等。血竭的形成机制沉香:沉香树在遭受到雷击、风折、虫害感染或人畜危害等各种伤害时,自身会分泌树脂修补受伤部位。某些伤口由于在开放期感染真菌,受伤部位难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愈合,因此开启了为治疗创伤持久的、奇妙的沉香制造与累积的过程。甚至经历数百年漫长岁月,才诞生了珍惜的沉香。中药的微生物转化研究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研究与组合化学理论相结合,提出“中药生物组合化学”的概念,并建议将其用于复杂天然药物的筛选和研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高效活性先导化合物。 利用微生物对延胡索中镇痛成分延胡索乙素进行了转化,有两个菌株的转化物活性高于底物,经进一步分离,最终得到了两个转化产物,活性明显高于延胡索乙素。以不同的中药材料为固体基质,通过接种不同的真菌获得不同的“药性菌质”,通过对“药性菌质”进行药理模型筛选后,可以获得不同的中药产品,达到对中药增效、扩用、减毒的作用。 培养槐耳菌发酵中药,获得的发酵菌质药用效果比常规培养的槐耳菌质明显增强,使乙型肝炎e抗原临床转阴率由33%提高到50%。微生物应用于药理研究中药以口服为主,它们必然在消化道中与肠道菌接触,肠道菌的代谢对中药的作用不容忽视,有些中药可能通过人体的消化酶或肠道菌的代谢后才起作用。如消化道对天然药物中的糖苷吸收较差,糖苷首先必须经肠道菌水解为相应的苷元才能被吸收。 柴胡皂苷在大鼠体内经肠道菌转化成代谢产物后才能被吸收并发挥其药理作用; 淫羊藿苷的肠菌代谢产物对白细胞介素-6产生的促进作用比原药更强; 微生物诱生中药有效成分Yoshikawa等的研究表明,人参的发状根在无外源激素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人参皂苷含量(Rb、Rg)可达干质量的0.95%,而天然栽培根仅为0.4%,因此人参发状根完全有可能代替天然人参作药用。黄遵锡从短叶红豆杉诱导出发状根,选育出的5株无性系20天后生物量增加9倍,紫杉醇的量是愈伤组织的1.3~8.0倍。此外,在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真菌能诱导植物中特定次生产物的积累,使植物产生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抗性。 例如,丹参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利用丹参毛状根和丹参转化细胞生产丹参酮等次生代谢物成为研究的热点,大丽轮枝菌c激发子V44和酵母提取物分别诱导丹参毛状根和丹参转化细胞后,丹参中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提高,且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微生物与中药栽培开唇兰小菇、石斛小菇、兰小菇等3种小菇属内生真菌,对兰科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线莲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接种3种内生真菌后,铁皮石斛苗的生长量高于对照3~5倍,石斛小菇、兰小菇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也有明显促进作用;接种3种真菌的金线莲苗,侧芽及侧根数均显著高于对照。 .内生真菌对铁皮石斛苗的作用1.0cm菌根是植物和真菌的共生体,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现象。菌根菌能促进菌根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和水分,通过刺激或增加寄主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如抗生素、植保素、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代谢酶系、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水解酶等,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和抗逆能力。 但在中药栽培研究中应用菌根技术报道的文献比较少,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