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秦岭—红安—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研究背景 马神庙岩体位于中国大陆北缘大别造山带,其形成时代及成因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现代地球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对于认识该区域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岩石圈动力学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据已有研究表明,马神庙岩体与秦岭—红安地区早白垩世的碰撞构造演化有密切关系,探究其形成机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因此,本研究拟围绕秦岭—红安—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1.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通过野外调查、岩芯取样及现代地球化学技术手段对马神庙岩体进行研究,分析岩体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以及同位素特征。通过对岩体中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揭示岩体的成因及地球化学特点。 2.岩体成因分析 分析马神庙岩体中的元素含量、同位素组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成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岩体的形成时间、成因类型、成因环境等问题,为研究区域地质演化提供重要依据。 3.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 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及岩石圈动力学机制等,综合分析研究区域的形成演化历史。并结合岩体成因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 4.宏观与微观结构特征研究 通过岩石学细致观察及电镜扫描等手段研究岩体的宏观与微观结构特征,揭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成因环境。 三、研究方案 1.野外调查 根据研究目标,进入实地进行野外调查,对目标区域进行详细实地勘探,确定采样点、采样方式等,为后续的取样和实验提供依据。 2.采样及实验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采取合适的方法取得岩石样品。实验分为矿物学、岩石学、稀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样品的分析测试,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3.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解释,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 四、研究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秦岭—红安—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揭示岩体成因、地质演化历史等方面的信息,具有以下意义: 1.深入认识本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背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准确的资料和依据。 2.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大陆陆缘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进一步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部分研究结论可以为资源勘探与矿产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研究进度 本研究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具体分阶段如下: 第一年 1.野外实地调查及采样 2.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3.宏、微观结构特征研究 4.成因机制研究 第二年 1.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研究 2.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分析和解释,形成研究报告。 3.交流学术成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六、研究经费 本次研究计划预计总经费为40万元人民币。其中,设备、材料、场地租赁费用等约17万元,工资、保险等经费约23万元。研究经费需要从相关研究项目中申请获得。 七、预期成果 完成本研究后,将形成专业调研报告,阐述研究成果,回顾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马神庙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与成因机制探究报告。 2.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回顾与岩体成因研究结论简析报告。 3.学术论文3篇,其中2篇为发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的的文章。 4.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展示研究成果。 5.为该地区地质背景的继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