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8023200A(43)申请公布日2018.05.11(21)申请号201711344571.7(22)申请日2017.12.15(71)申请人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200331上海市普陀区祁连山南路2889号2号楼204室(72)发明人魏坷昌(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蓝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1215代理人徐筱梅张翔(51)Int.Cl.H01R13/187(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7页(54)发明名称一种微簧插孔电接触组件(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簧插孔电接触组件,其特点是该接触组件由套筒与设有微弹簧的针体铆压而成,所述针体一端为设有螺旋槽的插孔,另一端为设有轴肩的焊接端;所述微弹簧嵌入针体的螺旋槽内且与套筒套装,其翻铆结构将套筒与针体铆压连接成接触组件。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可靠性高,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制造成本低,易于实施微型化生产,效率高,大大改善了电接触性能,极大地满足产品结构布局的需要,可广泛应用于小轮廓、小步距、高密度和高速率数据传输组件的解决方案。CN108023200ACN108023200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微簧插孔电接触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组件由套筒与设有微弹簧的针体套装且铆压而成,所述针体一端为设有螺旋槽的插孔,另一端为设有轴肩的焊接端;所述螺旋槽为“D”形截面的槽口,其小端槽口穿透插孔;所述微弹簧嵌入在针体的螺旋槽内,且外缘凸出在插孔;所述套筒两端分别设有导向角和翻铆结构,其翻铆结构将套筒与针体铆压成电接触组件。2CN108023200A说明书1/2页一种微簧插孔电接触组件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微簧插孔电接触组件。背景技术[0002]插孔接口是为了避免象悬臂梁﹑简支梁﹑双音叉等弹性结构件接触点少而占用空间大,满足电连接系统高可靠性电接触需求而提出的接口解决方案,具有结构精密,连接可靠,节省空间的特点。技术上的高成本投入限制了高速传输连接器向高集成度方向发展。[0003]现有技术的线簧孔、冠簧孔、刷状接触和麻花针等电接触组件,制造难度高,组装工艺复杂,可靠性受工艺设备和条件影响很大。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微簧插孔电接触组件,采用微簧嵌入螺旋槽结构的针体与套筒铆压连接,使微弹簧夹紧在套筒与针体的间隙中,其凸缘与插入的对接端针体接触,通过微弹簧的偏斜和变形来让位,同时又不失弹性,提高了电接触高可靠性,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制造成本低,极大地改善了电路性能。[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簧插孔电接触组件,其特点是该接触组件由套筒与设有微弹簧的针体铆压而成,所述针体一端为设有螺旋槽的插孔,另一端为设有轴肩的焊接端;所述螺旋槽为“D”形截面的槽口,且小端槽口穿透插孔;所述微弹簧嵌入在针体的螺旋槽内,且外缘凸出在插孔;所述所述套筒一端设有导向角,另一端设有翻铆结构,其翻铆结构将套筒与针体铆压成电接触组件。[0006]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可靠性高,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制造成本低,易于实施微型化生产,效率高,大大改善了电接触性能,极大地满足产品结构布局的需要,可广泛应用于小轮廓、小步距、高密度和高速率数据传输组件的解决方案。附图说明[0007]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针体结构示意图;图4~图5为套筒结构示意图;图6为微弹簧结构示意图;图7为微弹簧与针体装配结构示意图;图8为套筒与针体装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具体运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08]参阅附图1~图2,本发明由套筒1与设有微弹簧2的针体3套装后铆压而成,所述微3CN108023200A说明书2/2页弹簧2设置在针体3的“D”型槽口的螺旋槽31内,针体3与套筒2铆压后相互连接,使微弹簧2无轴向和径向窜动,保证彼此间紧密接触并形成一个独立单元的接触组件。[0009]参阅附图3,所述针体3一端为设有螺旋槽31的插孔34,另一端为设有轴肩32的焊接端33;所述螺旋槽31为“D”形截面的槽口,其小端槽口穿透插孔34;所述螺旋槽31的“D”形槽口既容纳了微弹簧2,又限制了微弹簧2跑出槽口内壁;所述轴肩32用于组件与基座定位固持;所述焊接端33用于系统PCB焊接。[0010]参阅附图4~图5,所述套筒1一端设有导向角11,另一端设有翻铆结构12,所述翻铆结构12与针体3铆压后将其紧密接触,并抱死针体3阻止套筒1和针体3相互轴向移动。[0011]参阅附图6~图7,所述微弹簧2缠绕在针体3的插孔34上,并嵌入在螺旋槽31的“D”形槽口内。[0012]参阅附图8,所述套筒1套装在针体3的插孔34一端,且由翻铆结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