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萧萧》与《湘女萧萧》 ——明朗又沉痛的湘西牧歌 我是先看的改编自《萧萧》的电影《湘女萧萧》,后看的沈从文短篇小说《萧萧》。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力。那唯美的湘西风景,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韵,无时无刻不在涤荡着我的心灵。以美写悲,这或许就是沈老这篇小说吧。因而这份美更加衬托出萧萧的悲剧色彩。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以各自独有的特点给观众/读者解说内涵。具体而言,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643948.htm"\t"_blank"现代艺术,从声、光、图各个方展示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而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湘女萧萧》在改编过程中也没有完全依照原著,这就使得电影与原著在表达意义与内涵上也有了较大的区别。 无论是看原著还是电影,都很是为萧萧惋惜。出场就奠定了悲伤的基调。然而在后续的画面中可以看到,萧萧她不为这婚姻愁烦,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萧萧长大了。这些电影原著没有太大差别。只瞥见——好一副纯美的湘西生活图,好一曲明朗的湘西牧歌。 电影与小说的主要不同在于主题内涵上。《湘女萧萧》诞生于80世纪文化热潮中,有强烈的批评封建的意味,暗含对乡土中国的愚昧和古老文明的哀败和哀叹。而沈老的小说,它的着重点不在于矛盾冲突以及随之产生的高潮,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善良,笔致从容,情节舒缓,细节丰富而微妙,对人物充满同情之心,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 在情节上,电影以磨坊为线索,第一个镜头就是磨坊,它承载着湘西的风土人情,也是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点。而在小说中则没有磨坊。 萧萧随在同村做工的年轻人花狗、哑巴和祖父一起上城的情节小说中没有。在小说中“女学生”是虚写,并没有正式出场。而在电影中表现了萧萧上城时看到“女学生”。 花狗在前几次引诱萧萧没成功时,为自己的做工身份,及因此而找不到媳妇的愤怒在小说中没有表现。但在电影中有一段花狗在晚上气愤的游水这一幕。 小说中一句话“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了。”揭示后续悲剧的缘由。而电影中却是一天下大雨萧萧与弟弟在磨坊躲雨换衣服时花狗也恰好进来躲雨,花狗把喂猪草给弟弟去喂牛以支开他,再把萧萧变成了妇人。此段对花狗的贪婪从眼神、动作等各方面进行了描写。而后的夜里,萧萧偷跑出来,她拉着花狗前来的芦苇地,又顺应了人性呼唤。 电影中巧秀娘通奸被抓沉谭,奸夫被打断双腿。这一事件加大了萧萧与花狗对怀孕的恐惧。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没有,实际上该情节是出自沈老另一作品《巧秀与冬生》。 有关萧萧逃走时,小说中一句“萧萧步花狗后尘,也想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但没有动身,就被家里人发觉了。”但电影中萧萧走了山路,来到河边,推了很久也推不动船。最后在芦苇的映照下绝望的大哭。被发现睡在船上,等萧萧醒来时已被锁在家中,不给饭吃。后来弟弟给送了点吃的。 萧萧的儿子牛儿接童养媳时,弟弟的反应在小说并没有描写。但在电影中有他与女学生的对话(此时他也是一名学生)及他在屋后扔掉了伞,没有去参加成亲大礼。 总之,将一篇短篇小说改成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在情节、表现手法上有诸多差异;加之内涵也有变化,所以改动更甚。以上只是主要差异。 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的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地冲撞在一起。“女学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她们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但萧萧不会成为“女学生”,这就是悲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