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苯甲酸乙酯的合成 [摘要]通过两种方法合成苯甲酸乙酯,用苯甲酸与无水乙醇在浓硫酸 的催化作用下合成苯甲酸乙酯,产率为65.2%;用苯甲酰氯与无水乙 醇合成苯甲酸乙酯,产率为96.1%。同苯甲酸法合成苯甲酸乙酯相比 较,苯甲酰氯法后处理方便,且产率较高。 [关键词]苯甲酸乙酯;苯甲酰氯;苯甲酸;无水乙醇 苯甲酸乙酯又称安息香酸乙酯,具有较强的冬青油和水果香气, 天然存在于桃子、菠萝、醋栗等中,常用作重要的有机溶剂。由于毒 性低,也常用于食用香料的调配和皂用香精及烟用香料中[1]。苯甲 酸乙酯采用浓硫酸、无水氯化氢、对甲苯磺酸、氨基磺酸、无机氯化 物、结晶硫酸氢钠、壳聚糖硫酸盐、固体超强酸、杂多酸(盐)催化或 磺酸等催化下由苯甲酸和乙醇直接酯化法来合成[2-11]。目前,对苯 甲酸乙酯的合成研究都是采用苯甲酸与乙醇进行酯化反应,所不同的 只是选用不同的催化剂,改变反应物料配比和反应时间进行反应条件 的优化;对于使用苯甲酰氯与乙醇进行酯化反应合成苯甲酸乙酯的方 法却没有报道。本文通过苯甲酸法和苯甲酰氯法两种方法合成苯甲酸 乙酯,通过比较发现,苯甲酰氯法后处理方便,且产率较高。 1实验部分 1.1仪器和试剂 伯乐FTS-2100红外光谱仪(美国Bio-Rad公司);SXHW型电热套 (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2W阿贝折射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 公司)。 苯甲酸;苯甲酰氯;无水乙醇;浓硫酸;氢氧化钠;碳酸钠;乙 醚;无水氯化钙。 1.2实验方法 1.2.1苯甲酸酯化法 在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8.0g苯甲酸、20.0mL无水乙醇、15.0 mL苯、3.0mL浓硫酸,摇匀后加入几粒沸石,再装上分水器。从分水 器上端加水至支管口处,放出6.0mL水,分水器上端连接一只回流 冷凝管。加热回流2h,停止加热,冷却后将中下层液体放出。继续 加热,将没有反应的乙醇和苯蒸出直至充满分水器。将反应液倒入盛 有60mL冷水的烧杯中。然后加入碳酸钠,调节pH在6~7之间。 用分液漏斗分出粗产物,用20mL乙醚萃取水层。合并粗产物和醚萃 取液。取4.0g无水氯化钙,放入盛有萃取液的锥形瓶中,静置过夜。 先用水浴蒸去乙醚,然后用电热套加热蒸馏,收集210~212℃的馏 份,产率为65.2%。 1.2.2苯甲酰氯法 取12.0mL苯甲酰氯、7.0mL无水乙醇分别倒入50mL圆底烧瓶 中。冷凝管上端用导气管连接,用10%氢氧化钠溶液对尾气进行吸收。 加热回流2h。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把回流装置改为蒸馏装置, 用电热套加热蒸馏,收集馏份210~212℃,产率为96.1%。 2结果与讨论 2.1产品红外谱图及分析 对苯甲酰氯做原料生成的产品苯甲酸乙酯进行红外和折光率分 析,经测定产物折光率为1.4400(文献值为1.4401[9])。红外光谱(图 1)用液膜法测量,3066.4cm-1为苯环上的C-H伸缩振动,1451.5、 1603.7cm-1为苯环骨架,712.8cm-1为单取代苯C-H面外弯曲振 动。三者相互印证说明此种物质含有单取代苯结构;1720.3cm-1为 C=O伸缩振动吸收峰;2904.9、2983.5cm-1为饱和C-H伸缩振动; 1277.3、1158.4cm-1为C-O-C伸缩振动吸收峰。 图1苯甲酸乙酯的红外光谱图 2.2两种合成方法的比较 两种合成苯甲酸乙酯方法各进行了4次平行实验,苯甲酸酯化法 产率在64%左右,苯甲酰氯法产率在95%左右,实验数据见表1。 在浓硫酸催化下,苯甲酸和乙醇反应合成苯甲酸乙酯是一种经典 的酯化反应,苯甲酰氯和乙醇反应是一种羧酸衍生物的醇解反应,都 属于亲核加成反应。苯甲酸和苯甲酰氯中的羰基是一个极性官能团, 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3.44)大于碳原子的电负性(2.55),碳氧双键中的 电子发生偏移,导致氧原子带有部分负电荷,碳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 亲核试剂进攻带有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导致碳氧双键(π键和σ键)中 的π键异裂后又形成新的σ键。 对本实验来说,乙醇带有孤对电子,是亲核试剂,进攻苯甲酸和 苯甲酰氯中的羰基形成苯甲酸乙酯。由于苯甲酸和苯甲酰氯羰基两侧 的官能团不同,对羰基的影响也不同,使得碳原子的电正性不相同。在 苯甲酸中羰基的一端与苯环相连接,另一端与羟基相连接。苯环表现 为推电子的共轭效应,而羟基中的氧原子的推电子共轭效应大于拉电 子的诱导效应,所以羟基表现为推电子的电子效应,使羰基碳原子的缺 电子效应减弱。而苯甲酰氯中的羰基一端与苯环相连,另一端与氯原 子相连。苯环同样表现为推电子的共轭效应,而氯原子的拉电子的诱 导效应大于推电子的共轭效应,所以氯原子表现为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