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的用法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的用法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的用法1(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司马迁《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论语季氏》)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的用法2一、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2.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二、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三、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三)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可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