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 对初中阶段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走近学生、贴近生活,因材施教 江苏省泰兴市姚王中学徐建军 电话:0523-7548218邮编:225402电子信箱:1927-08-01@163.com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开发和利用德育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德育只有真正做到走近学生,贴近生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重延伸,突出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在探索中发展,才能发挥优势,体现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从开发教师自身资源优势、走校内外综合实践之路、配制“道德营养快餐”、建设德育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德育资源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操作。 关键词:初级中学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开发和利用德育课程资源,教育界的专家与同行探讨和实践得很多。但笔者认为,德育只有真正做到走近学生,贴近生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重延伸,突出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在探索中发展,才能发挥优势,体现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在初级中学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德育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尝试和操作: 一、开发教师自身资源优势 一个学校的教师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中,应该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资源的优化发展。其做法可以采用: 1.学习培训,挖掘潜能。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行为要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强化和深化,使其能力和效益不断提高。通过政治学习和教科研活动,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提升其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通过自身挖掘,进一步确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观,强化教师开发和运用德育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 2.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模式。德育课程资源如应用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利用课程资源,更谈不上开发新的资源。因此,开发教材资源、学生资源、教具资源、生活资源,彻底转变教学模式及方法应是中小学所有任课教师的职责与义务。树立大德育观,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德育资源,使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强化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学校德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明校园建设档次。 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协调沟通能力。这样可鼓励教师依据自身的能力和利用校内外的信息和资源去培育学生。激励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使教师努力成为学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引路人、协作者。 二、走校内外综合实践之路 德育的课堂教学是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现在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把德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东西,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仅此远远不够,育人要渗透在各科之中,润物无声。实际上,德育和学科教育是有所不同,它不仅要解决“知道不知道”的问题,更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德育最好的、最主要的渠道在于学科渗透,特别是要渗透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在开发和利用德育课程资源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显课程与潜课程相结合,坚持课内外综合实践的方法和策略。 1.坚持德育课堂资源与课外德育实践的互补统一。教科书的开发、德育课程的生成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道德的知与情影响的重任。一篇美文、一则故事、一个人物形象乃至一次对话、一场情境体验,都是对学生道德的洗礼、灵魂的洗涤。但道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还需要实践,只有让学生实践了高尚的道德,才具有高尚的品质。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架起课内与课外的桥梁,才能实现培养高尚道德人才的育人目标。 2.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实践、德育科研的有机融合。教师应通过引导课堂讨论、道德践行等形式把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明确一些道德活动的目标。坚持教科研导航与牵引的原则,研究教材、研究分析德育课堂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琢磨德育课堂之模式。因为德育同样离不开教研。只有把教学—-实践—-科研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德育课程资源。 三、配制“道德营养快餐” 在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实施的原则和方式,即要注意资源应用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道德盲区,德育也要因材施教。相同的道德问题也会存在程序上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问题现象,应配制不同的、有效的、精美丰富的“道德营养餐”。 这些“道德营养餐”,既可以是“规则、条例、制度”等,还可以开展“月度德育主体活动”,针对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