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眩晕是指一种感觉上的错觉,表现为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自身旋转、倾斜等,伴随头晕、恶心、呕吐、流涎、出汗等不适感觉,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据调查,全球范围内患上眩晕的人数已经超过5亿,其中老年人和女性比例较高。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眩晕的一种,发病率较高,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可逆的疾病。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疗效不稳定,且部分患者存在药物不耐受或手术风险过高等问题。因此,探讨更加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镇晕方是一种中药复方,具有改善脑血流、增加颈动脉血流速度等作用,有望成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种可行性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 1.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症状表现,并进行初步筛选。 2.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镇晕方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如西药或物理治疗等。 3.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眩晕评估量表(DHI)得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脑血流量等指标,分析两组指标变化情况,评估镇晕方的疗效。 4.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评估镇晕方的安全性。 5.采用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技术探讨镇晕方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口服镇晕方治疗和常规治疗,随访6个月。 2.研究对象 根据下列标准筛选入组患者: (1)年龄18~70岁,男女不限; (2)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眩晕维持时间超过6个月; (3)DHI评分在40分以上; (4)没有神经系统或其他严重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者。 3.治疗方案 治疗组患者:口服镇晕方,每日3次,每次饭后30分钟,疗程12周。 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如头晕灵、甘露醇等口服药物,或物理治疗,如颈椎牵引等,疗程12周。 4.观察指标 (1)主要疗效观察指标:DHI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脑血流量等; (2)安全性指标: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 (3)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血流图等。 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组指标差异和治疗效果,P值<0.05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可以探讨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其对患者眩晕症状和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为制定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本研究预计可以初步揭示镇晕方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