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城市空间增长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摘要 城市空间增长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重要性的研究领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空间的增长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选取南京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南京城市空间增长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其形成机理和空间演化规律,为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空间增长;南京都市区;形成机理;空间演化规律;城市发展;城市规划。 ABSTRACT Urbanspatialgrowthisaresearchfieldwith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andimportance.WiththeaccelerationofurbanizationprocessinChinaandthecontinuousincreaseofurbanpopulation,urbanspatialgrowthhasbecomethecoreissueofurbandevelopmentandplanning.ThisstudyselectsNanjingmetropolitanareaastheresearchobjectandexploresitsformationmechanismandspatialevolutionlawthroughanalyzingthecurrentsitu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Nanjingurbanspatialgrowth,providingscientificreferenceandreferenceforNanjing'sfutureurbandevelopmentandplanning. Keywords:urbanspatialgrowth;Nanjingmetropolitanarea;formationmechanism;spatialevolutionlaw;urbandevelopment;urbanplanning. 1.研究背景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6%。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和改变也越来越明显,城市空间增长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核心问题。南京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前列的城市,其城市空间增长也备受关注。本研究选取南京都市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南京城市空间增长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路径,对南京市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内容和目的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分析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增长的现状和特点。 2.探讨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增长的形成机理。 3.研究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的演化规律。 4.提出南京都市区未来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建议。 通过研究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的增长特点和规律,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为南京市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空间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等多种方法。具体的研究流程如下: 1.收集南京都市区历年来的空间数据,包括卫星影像、人口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 2.进行现状分析,分析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增长的特点和趋势,探讨其形成机理。 3.建立城市空间演化模型,探讨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的演化规律。 4.提出南京都市区未来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建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4.研究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 1.系统分析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增长的特点和趋势,探讨其形成机理。 2.建立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演化模型,揭示南京城市空间的演化规律。 3.提出南京都市区未来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建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对南京都市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为其他城市的城市发展和规划提供经验和借鉴。 3.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皓天,王金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增长及其规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8,10(2):193-199. 2.张博,谭立国.城市增长的空间特征与规律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6):909-913. 3.陈立夫,陶红,章国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空间演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5,60(2):233-243. 4.崔二刚,吴炳方,刘华建.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增长模型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10):1235-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