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终身体育谈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 庄永达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通过对终身体育的再认识,提出加强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是促进高校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指导终身体育具体实施的必要条件,并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现状分析研究,提出改革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建议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要实现两个转变,即:被动体育教学观向主动体育教学观的转变;生物体育教学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体育教学观的转变。使高校体育教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生理心理相结合,观赏参与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高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提供的良好实践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提高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1对高校终身体育思想的再认识 终身体育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体育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二是体育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此可见,终身体育就是包括人的生命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体育。这种时间上的终身连续性与空间上的社会总体性的综合统一,是终身体育的最本质特征,它使体育教育的时空观大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从时间上看,体育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的青年时期,而持续不断,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从空间上看,体育教育将不再仅仅是学校进行的活动,而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相关联。终身体育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它将指导并整合各级各类体育实践;终身体育又是一种崭新的现代体育教育体系,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沟通体育内部并向社会开放,面向社会现实又面向未来发展。 1.1终身体育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生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控,不断学习、锻炼和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终身体育打破了阶段体育的界限,改变了那种认为在某个固定年龄阶段才可能得到和发展的陈旧观念,使人们认识到在人生旅途的各个时期只有不断地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生活。 1.2终身体育为职后体育教育奠定了基础。 终身体育的着眼点在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现代人们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它能够帮助人们渡过各年龄阶段的转折时期所遇到的危机和激烈的波动,帮助人们科学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市民健身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1.3终身体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民强健是国家兴旺之本。改革开放政策加快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对社会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2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我们从终身体育教育观认识到,高校体育不应是“终结性体育”,而是由学校教育过程向社会实际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体育不能再停留在以运动技术为主,也不能再是对中小学体育课内容的简单且低效的重复,而应抓住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并授之以终身体育实施过程的知识体系,才是我们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2.1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大学生每天要参加体育活动,而我们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每周仅2学时。如果仅靠这每周一个半小时的体育课,哪怕再怎么有效的锻炼,而没有课外其它时间的自我有效锻炼,就根本不能保证学生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水平的可能。在校期间不能养成好的锻炼习惯,不能建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思想,更无从谈及将来走上社会后的自我锻炼了。因此,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向学生进行体育理论教育。过去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体育观念的束缚,忽视体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形成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学体育理论知识体系。要转变这一现状,就要重视高校体育理论教育,重点对学生进行终身受用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注意理论教材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实效性、指导性、针对性和时代性。要以科学锻炼身体、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结合终身受益为主要内容。如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保健、体育功能与价值、运动医疗及运动创伤的防治、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与此同时还必须增加理论课的总学时数,合理进行体育理论考试,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2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是终身体育实践过程的需要 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驿站——高校体育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跟中小学相比没有明显区别,很难体现高校体育的特点和优势,再者,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得“体育”这一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的一门长线学科,连起码的“习惯”问题都没有解决。使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