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离子通道生长因子(VEGFEGF) 一氧化氮内皮素-1(endothelin-1) 腺苷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缺氧诱导因子-1(HIF-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尿紧张素(urotensin)实验室检查直接测压 右心导管或Swan-Ganz漂浮导管—肺动脉高压的检测金标准 X线检查 肺动脉扩张是肺动脉高压的影像学征象之一 肺动脉段凸出≥3mm: 肺动脉主支扩大右下肺动脉横径≥15mm 肺动脉外周血管呈“残根状”,是肺动脉高压特征性表现,HRCT 肺动脉干直径 肺动脉干与降主动脉的比值多普勒超声检查 优点非侵范性有效。 目前经胸多普勒超声测量 通过呼吸时上腔静脉峰值血流的改变测量颈静脉收缩期血流和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与mPAP显著相关 经食道B超可观察主、右肺动脉呼出NO COPD患者NO呼出量的所有检测参数:峰值浓度、平台期浓度和静息呼出量与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壁厚度负相关其他方法 心电图检查: 心电向量图检查 肺功能检查 血气分析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法治疗氧疗 长期氧疗(LTOT)能阻止或延缓HPH的发展,改善运动耐力 目前尚不明确LTOT是否能改变预后。 COPD患者每天14~15小时的氧疗,可在一年内使肺动脉压轻度下降,并在6年内保持PAP稳定 夜间吸氧是必要的。 在确定长期应用血管扩张剂以前,如有条件,可通过右心导管进行急性药物实验 ①肺血管阻力下降至少20%;②心输出量增加或保持不变;③肺动脉压降低或不变;④体循环血压不能显著下降。 钙离子拮抗剂 硫氮卓酮具有显著的扩张肺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的作用,且对肺血管床的扩张效果明显强于对体循环的作用 硝苯吡啶(nifedipin)对COPD肺动脉高压轻、中度病情稳定者的急性疗效较好,而对重度病情不稳定者的疗效较差。 许多观察者均发现硝苯吡啶能迅速降低肺血管阻力和增加心输出量,多数病例中也降低肺动脉压 结果不甚一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可减少组织及血中血管紧张素含量,降低肺动脉压,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 慢性心衰患者长期用药能改善症状及运动耐力。 卡托普利(captopril)可使COPD患者的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降低,心输出量增加,组织释氧增加 观察到伴有体循环压力下降。 依那普利(enalapril) 血管紧张素受体 洛沙坦 乌拉地尔(urapidil) 新的选择性节后α受体阻断剂, 具有较强的肺血管扩张作用,它还减低中枢交感神经张力, 抑制压力感受器反射,因此不象其他扩血管药能防止反射性心动过速和心脏指数的增加,从而保持心输出量不变。 乌拉地尔可静脉给药,也可口服 是一种治疗COPD肺动脉高压很有前途的药物。 前列环素(PGE1) 作用机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舒张作用;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生对血管重塑有逆转作用;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利于内皮素-1的清除;增加骨骼肌对氧的利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内皮素双重受体阻滞剂波生坦(bosentan) 口服制剂,使用方便,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提高运动耐力和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 30%的患者出现肝毒性、贫血 磷酸酯酶抑制剂 西地那非(sildenafil) 通过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5,使环磷酸鸟苷水平增高,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和血管扩张,PAP下降。 单独使用长期疗效尚未得到证实。 吸入前列环素、NO同时使用时可以增加它们的血液动力学效果。 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肾损害,是否能长期使用?吸入一氧化氮 吸入的NO进入体内后,激活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转化为环磷酸鸟苷增多,从而使肺血管扩张,PAP下降 吸入小剂量一氧化氮(10-80ppm)可以降低肺动脉压力,增加氧合指数、心脏指数,而不影响全身动脉血压。 由鼻导管混合氧气吸入NO(25ppm)能显著降低RPV,对PaO2和肺功能没有影响 L-精氨酸 在体内NO是由L-精氨酸(在NO合成酶作用下)合成而来,故可通过外源性给予L-精氨酸促进内源性NO的生成。 目前国外有L-精氨酸片剂和针剂,临床试验尚在进行中中药 汉防己甲素 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治疗硅肺的新药, 有抗炎、抗纤维化、调节免疫的作用, 可减弱PVR,干预低氧性肺血管重建,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降低肺动脉压。明显改善右心功能,而对全身循环影响较小 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病理因素较多,多种因素可能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在肺动脉高压的不同阶段,占主导地位的病理因素是否有不同? 目前大多数仍是实验研究,相关机理的临床研究非常缺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