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2011-06-0613:59:53|分类:HYPERLINK"http://jyjzfq.blog.163.com/blog/"\l"m=0&t=1&c=fks_084066093095083071084085085095085081080071084094094075083"\o"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阅读41评论6字号:大中小订阅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师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言语交流,得出相应的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以分析和评价,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不仅意味教学要求向学生学习动机的转化,同时也意味着教学内容向学生自己的认识转化。 在现行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提问,怎样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呢? 一、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趣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的作用。情绪(情感)是心理的基本动机系统,它对动机和生理内驱力能趣加强和放大的作用。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力提供了背景动机,消极的情感则反之。为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是进行创新性课堂教学的保障。因为只有学生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并通过师生心理的交往与交流,才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热情。 有位老师在教学“求平均数”时,首先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背诵古诗文画面和两组背古诗的记录表入手: 第一组: 姓名王红张亮刘英李军刘冬篇数75364 第二组: 姓名张文王绢李东赵山篇数8475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察比较“哪组同学背诵古诗文的成绩优秀,为什么?”由于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中,从而出现了“第一组优秀,因为他们一共背了25篇,而第二组只背了24篇”“第二组优秀因为他们组的一个同学背了8篇,是个人背的最多的”“第一组不如第二组,因为第一组中有个背3篇的,太少了”“第一组的去掉一个人再和第二组比,还是第二组优秀”等结论,展示了学生的不同比较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 1、要把握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所取得的效果是晃尽相同的,因而要“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上课开始,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向活跃状态发展,此时教学可设计一些回忆型的问题,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分析型、综合型、评价型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处在由由高潮转入低潮阶段时,可提一些巩固的问题或非教学性的问题,重新激发学生的兴趣,防止非学习行为的出现。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从而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问后等待时间的长短,要因人、因班级、因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异。 另外,提问的频率不宜过高,避免满堂答的热闹背后,是学生思维强度的减弱、学习动机的消退、课堂效益的下降。 2、提问内容的指向和集中。 提问内容的“指向”是指问题的针对性,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恰当的提问内容与提问方式。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计问题,如数学教学中可提出一些引导探究为主的问题。 提问内容的“集中”是指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将问题设在重点和难点上,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但问题的设计要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一般以班里中上等学生水平作为问题设计的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激发、维持优良水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向优良水平靠拢,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问对象的选择。 有统计表明,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10﹪左右的所谓差生被提问的次数只及班级平均次数的一半,只及优等四分之一。教师为维持课内活跃气氛,防止冷场,往往将80﹪的问题请约占学生总数的20﹪的思维灵活者来回答,约有30﹪的学生没有被提问的机会。 作为提问对象的学生,由于先天和环境不同,其学习基础、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而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教师还要因人设问,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水平的问题,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深浅不同。另外,教师还要考虑提问的区域要广,不能忽视坐在教室里任何角落的学生。 提出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的反应也要因人、因答而异。如言语性反应重复、重述、追问、更正、评价等、情感性的反应惊讶、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