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参考教材引言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人工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 (1)数据不保存 因为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对于数据保存的需求尚不迫切。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大量用于信息管理;大量的数据存储、检索和维护成为紧迫的需求;硬件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储设备;在软件方面,出现了高级语言和操作系统。计算机开始以“文件”的方式介入数据处理。 问题:数据冗余大,同样的数据会在不同文件中出现。数据独立性差;如果存储文件的结构发生变化,就不得不修改程序,程序和数据之间的独立性仍然较差。数据库系统阶段(6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的规模加大,数据量增加,为解决多用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数据的需求,出现了统一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系统,即数据库管理系统。例如:要建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系统包含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系别、年龄)、课程(课程号、课程名)、成绩(学号、课程号、成绩)等数据,分别对应三个文件。采用文件处理方式,因为不同文件记录之间无联系,要想查找某个学生的学号、姓名、所选课程的名称和成绩,必须编写程序来实现。而数据库系统不仅描述数据本身,还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上述查询可以非常容易地联机查到。1.2 数据库基本概念2.数据库(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系统(DBS):一般由硬件、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1.2.4数据库系统的抽象级别外模式(用户模式、子模式):对应于用户级,是某个或某几个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视图,一个逻辑模型可以产生若干个外模式。内模式(存储模式、物理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内部表示,描述了数据的存储方式和物理结构。一个数据库中只有一个内模式。 内模式是针对计算机的,用户可不必关心。两级映射功能1.3 数据模型从现实世界到概念模型的转换是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的,从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的转换可以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也可以用数据库设计工具协助设计人员完成,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一般是由DBMS完成的。数据模型的组成,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①数据结构 通常按照其结构类型(层次结构、网状结构和关系结构)来命名数据模型。 ②数据操作 如数据的检索、插入、删除和修改等。 ③数据约束条件 如在学生数据库中,学生身高的不得超过3米。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本次课问题讨论:下次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