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浅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治论文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论文摘要分析了近些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流行规律,结合该病的特征和发生规律,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近2年在我市大面积暴发和流行,其速度快,面积广,危害较大,特别是晚稻,一般病田减产15%~25%,严重的可达40%~60%,尤其南边几个乡镇,流行区域达60%以上,且有逐年加重的态势,给我市的广大农户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目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已成为我国继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后的第四大水稻病害。1症状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稻叶,病斑初显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迅速在叶脉间扩展,后变黄褐色的细线状或短虚线状条斑,条斑宽约1mm,长10mm以上。病斑表面常分泌出许多露珠状的蜜黄色菌脓,干结后成黄色树胶状小粒,形同虚线,不易脱落,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外形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观察可见许多透明的细条。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同时能引起稻株早期死亡或者病株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结实,但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2病原本病由水稻黄单胞杆菌稻生致病变种所引起,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单生,也有双链,不成串,菌体一端着生一条鞭毛。细菌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稍凸起,表面光滑发亮,蜜黄色并带粘性,好气性,在28℃下生长良好。菌体较白叶枯病菌体为小,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细菌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条斑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发酵变酸,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3发病规律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的主要途径,土壤不能成为越冬之处,病稻秆在田间沤烂,病菌在短期内就可死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叶片任何部位都可发病形成条斑,若田间湿度大,病斑上溢出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叶鞘发病形成黄褐色短条斑,天气湿润时也可出现大量菌脓。该病在水稻生长前、后期都易感染,感病品种在适宜条件下幼苗期就可看到症状,症状叶较白叶枯病明显,但一般是在分蘖以后,特别是在孕穗、抽穗阶段才发现。4发病条件4.1气候条件温湿度对病害发生和流行关系很大,气温在26~30℃、相对湿度为85%以上,且多雨、日照不足、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下,利于此病发生。4.2肥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轻重与灌水关系较大,凡长期深灌或稻株受淹,发病就重。在串灌漫灌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病菌随灌溉水而传播,从而扩展危害;若基肥不足,追肥追迟、多施,尤其是氮肥过量,则植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糖的含量增高,易造成稻株徒长贪青,降低抗病性。4.3人为在有病田块,当早晨露水未干或下雨后就下田作业,如喷都会加重病菌的传播。4.4地势低洼地发病重,地势高的地块则轻,这与细菌通过流失传播有关。4.5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条斑病菌的抗病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一般糯稻抗性强于粳稻,粳稻强于籼稻,常规稻强于杂交稻,窄叶品种比阔叶品种抗病。5防治方法5.1加强检疫工作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检疫对象。在无病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以控制病害的传播和蔓延。尤其是在条件下,农资经营放开,种子经营流动性大,这项工作显得更加重要。5.2选用抗病良种不同品种的感病和损失程度不同。目前我市水稻种植以籼稻品种为多,而籼稻品种绝大多数感病,以籼优系和威优系的组合为重,D优组合较抗病,同时要扩大粳稻的种植范围,因为粳稻通常较抗病。5.3培育无病壮秧选用无病种子,培育无病壮秧,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排灌方便、远离屋边场地和牛栏、上年未发病的田块育秧。先将种子清水预浸12h,再用85%强氯精300~500倍液浸种12h后,捞起洗净催芽播种。老病区中晚稻秧苗三叶期和移栽前3~5d各喷1次强氯精,整平秧田,湿润育秧,严防深水淹苗。5.4严格处理病草要烧掉病草,如不能烧掉的,应在草堆周围开沟并撒施石灰,以防病菌随水传入稻田;病草不要撒入秧田或还田,不用病草催芽、盖秧、扎秧根。5.5大田防治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或病区台风暴雨后立即喷药,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500~1875g/hm2,或90%稻双净1875g/hm2,或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50g/hm2,或高锰酸钾75g/hm2加适量食盐对水750kg/hm2喷雾;也可用50%代森铵500~600倍液喷雾防治。5.6加强肥水做到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严防深灌、串灌、漫灌,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