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巨大困境和严峻挑战,它们具体表现为: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高校德育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高校德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具体而言就是以生活为本、以课程为中心、学校德育课程与团队德育相结合。 一、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主要分成两块:一块是理论教育,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由政治理论教学部门(或叫社科部)负责;另一块是行为教育,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由学生管理部门(或叫学生处)负责。这两个部门基本上是脱节的,即社科部只负责教学,学生处只负责管理,从而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日常行为中难以得到验证。 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还仅仅是表面的、次要的,高校德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于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全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 1.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 所谓价值性工具,是指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把高校的德育作为传授和灌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工具。在国际上,我国高校德育受重视的程度是绝无仅有的。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确定由中央政治局讨论审定,然后颁布全国,遵照执行。高校的其他课程从未受到过如此的重视和优待。这种高度的重视使德育在高校课程中享有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并非自始至终。具体而言,就是只重视和关注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确定,而对其教育效果则无人过问。无人过问德育中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学生是否接受,更无人关注所传授和灌输的价直观念是否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思想意识并体现于道德实践中,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这种只重内容、不重效果的德育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收效日渐微弱,甚至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几乎成为一种摆设。高校领导者既无法强化它,又不能砍掉它。于是乎高校德育的工具性地位由至高无上一落千丈,即由形式上的至高无上地位到实际上的可有可无。其结果正是把德育作为价值性工具所致。 所谓工具性价值,是指我国高校的部分德育教师把教授德育课程和灌输价值观念作为保住自己工作和饭碗的价值,而不管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自己是否接受和理解,仅仅是一种工作而已,教完后便完成任务。因此德育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工具性的价值。试想,让教师去传授和灌输连他自己都不一定接受和理解的价值观念,学生又怎么能接受和理解?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事实上,在目前高校中,这部分教师不在少数。为什么会这样,是这部分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不管这部分教师接受不接受、理解不理解,他们都必须相信,自己向学生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是正确的。传授和灌输这些价值观念就是他们的工作。正如当代美国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科尔伯格所说:“为了教育,教师不得不相信,某些道德价值是正确的,而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于是便出现了高校德育中的工具性价值与价值性工具的矛盾。具体而言,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地设置了德育课程并框定了教育内容。而且主观上认为只要高校照章办事,向学生传授和灌输既定的价值观念,就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按教育行政部门框定的教育内容和价值观念,照本宣科,而无法顾及学生的反映,仅仅把它当成一种工作,结果收效甚微。 2.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 高校德育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划分来看,它属于人文教育之列,其内容具有人文性特点。如精神性、体悟性,思辨性等。而人文性德育内容(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等)是难以通过成果转让,科学实证、精确量化等科学化方法来传授和验证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并在我国高校中逐渐凸现出来。 第一。德育内容的体悟性与科学实证方法的矛盾。德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等)来自于社会生活(前人的已成为历史的社会生活和当代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不像自然科学的理论可以在实验室里通过科学实证的方法反复验证,因此对德育内容的把握不能通过科学实证方法来验证或停留于字面上、逻辑上的理解,而需要特殊的心灵体悟。只有通过心灵体悟,德育内容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因为系统化的德育内容大多是抽象化、理论化、概念化了的表达式,对这些东西的把握不仅仅在于理解文字的意义,而在于通过体悟,通过内心思想的再现,通过设身处地的联想,尽可能领会其内在的意蕴,从而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使德育内容融入身心的真实存在,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所以,试图撇开学生的体悟,通过科学实证的方法来把握和检验德育内容的作法是不理智的。然而在当前高校德育中却存在一种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