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摘要]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而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将是: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转变;对加工贸易要从严密监管向风险管理、贸易投资便利与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管方式转型。一、加工贸易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改革开放25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就业、推动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7%;其中出口11亿美元占比5%;进口14亿美元占比6.4%;加工贸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048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出口2418亿美元占比55.2%进口1629亿美元占比39.5%;加工贸易增值率47%;当年创造贸易顺差789亿美元。多年来加工贸易累计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贸易顺差3942亿美元。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总加工贸易的80%;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达77.5%高于来料加工出口2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0.2%、6.6%、3.2%增速分别达到43.5%、16%和53.8%。同时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也达到76%高于来料加工进口2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分别为93.4%、4.1%、2.4%增速分别为41.9%、9.2%和64.4%。是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1.9%其中加工贸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2亿美元加工贸易占到90%左右。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对的新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当前一般制造业已成为全球供给普遍过剩、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成熟技术行业国际相对价格的剪刀差已从工农业产品之间转化为知识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发达经济的优势已转型升级到虚拟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我国不是新技术的策源地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运营中心而是中低端技术和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供应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在全球占有明显有利的地位“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是现阶段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因此通过新形式的加工贸易来提升我国的加工制造能力为世界大跨国公司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管理的配套体系是加快我国企业“干中学”过程积累全球化大生产经验的最有利捷径。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产品内部的工序或工艺细分化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趋势是随着跨国公司在空间上把不同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建立研发、生产和分销系统的全球体系使国内分工转化为国际分工;另一个趋势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产业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间和范围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仅由于“成本驱动”而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驱动”而把技术、管理和资金带进中国。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管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可见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和资金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低生产成本优势与跨国公司生产性服务以及综合物流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