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XXXX本科毕业论文 论疑罪从无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〇一六届XXX专业 指导教员:xxxxxxxxxx 论文摘要 “疑罪从无”原则从完成刑事诉讼任务来看确是有利有弊的。其利在于防止了冤枉无辜,有利于保障人权;其弊在于会导致个别犯罪分子逃脱法网。但两害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为维护国家法制,维护法律尊严,保护公民权益,全社会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保护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我们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始终。 关键词:疑罪从无;司法实践;实践意义 目录 TOC\*MERGEFORMAT第1章“疑罪从无”概述 PAGEREF_Toc106401 1.1疑罪从无的来源 PAGEREF_Toc184511 1.2疑罪从无的定义 PAGEREF_Toc67281 第2章疑罪从无原则的现实意义 PAGEREF_Toc321561 2.1实现“疑案”推定与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统一 PAGEREF_Toc236061 2.2有利于保障人权 PAGEREF_Toc90421 2.3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恶” PAGEREF_Toc284651 第3章疑罪产生的原因 PAGEREF_Toc26062 3.1主观方面 PAGEREF_Toc222402 3.2客观方面 PAGEREF_Toc29432 3.3案件时间久 PAGEREF_Toc6282 3.4法官中立地位不鲜明 PAGEREF_Toc287492 第4章疑罪从无原则在我国实践中的完善 PAGEREF_Toc151132 4.1完善立法,保障疑罪从无原则的贯彻 PAGEREF_Toc145102 4.2废除如实供述义务,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 PAGEREF_Toc56633 4.3改善执法环境和执法观念,提高执法水平 PAGEREF_Toc273623 4.4提高国民自身的素质 PAGEREF_Toc53214 结论 PAGEREF_Toc41455 参考文献 PAGEREF_Toc75676 致谢 PAGEREF_Toc301797 PAGE\*MERGEFORMAT7 第1章“疑罪从无”概述 1.1疑罪从无的来源 "疑罪从无"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法中的“罪案有疑,利归被告”,是由无罪推定原则的引申出来的重要内容,体现现代刑法"有利被告"的思想,是各国处理刑事疑案的普遍做法,亦为我国刑事诉讼法所明文确认。 1.2疑罪从无的定义 “疑罪"是指司法或刑事罪行的严重程度是否难以确认,不达标的事实。即:既不证明被告人有罪也不能证明被告的清白,假定无罪的情况下。实现正义的“冲突”原则不仅是防止冤假错案的唯一途径,它是公民的人权保护和尊重,是现代文明和刑事司法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2章疑罪从无原则的现实意义 2.1实现“疑案”推定与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统一 从我国《刑事诉讼法》上看,刑事诉讼上的举证责任,主要由控诉机关承担,而对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主要由主动发起举证的一方承担,如果在举证的过程中原告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或无罪承担责任,当证据不足以证明被告有罪,应当承担举证的责任。 2.2有利于保障人权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原则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疑罪”主要集中在刑法与人权保障功能的性能保障的社会功能冲突后的价值。尊重人权,保护人权是当代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应有之义统治之下。 2.3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恶” 确保国家刑罚权的动用在法制的规范中运转,强化司法人员的人权意识;另一方面,可促进侦查机关及司法人员证明犯罪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改进。“疑罪”的形成,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证明技术问题使然。因此,“疑罪”之减少的有效途径,是国家侦查机关及司法人员证明犯罪的能力和证明犯罪的技术手段与水平的改善与提高,“疑罪从无”有助于推进整个国家刑事司法体制的文明和进步。体制的文明和进步。 法治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建设法治社会对执法者素质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执法者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是执法机关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执法机关是法律的执行者,其执法队伍的素质高低、能力如何都直接关乎到普通百姓的高低好坏。尤其在日益重视和强调个人权益的今天,执法者必须加强个人素质和执法素质,提高执法能力。如果连执法者都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保护他人的人格尊严,那么其存在的合理性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所以,依法治国应该从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开始。只有提高了执法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减少执法过程中没必要的纠纷,维护法律和他人人格的尊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如实贯彻疑罪从无原则的精神,才能现实的减少冤假错案,还法律于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