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 六朝时期佛性论思想及其流变|六朝志怪主要思想内容 【内容摘要】中观般若学和湟檠佛性论为佛教的重要内容。传人中国后的早期佛教以中观般若学为主。由于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特点和中国固有神性观念的影响,后来中观学逐渐被以心性为主的涅粱佛性论代替。涅檠佛性论以如来藏佛性为特征。如来藏佛性论调和了真心妄心之争并与阿赖耶识论融合,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使涅桀佛性论得以普及。如来藏佛性论符合中国人的心性思想习惯,有利于人们进行成佛向善的修行努力。【关键词】佛性中观般若学涅椠佛性论如来藏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19--04一、何谓佛性佛性,为众生的清净本性、如来性、觉性,即众生成佛的因性、可能性。古印度龙树《十八空论》:“佛性者,即是诸法自性。”正因众生具有佛性,才有修行解脱成佛的可能性。就理、体而言,佛性、法性、如来藏、心性、真心本无异义。《宗镜录》言佛性为“在心称佛性”、“在境称法性。”日而此本性自我,则为本我之佛性。《大般涅桨经》是一部比较有代表陛的关于众生佛性问题的经典。其思想的核心是:“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般涅粱经集解》第一八卷讲到:“本有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佛性即我”。《大般涅巢经集解》第一九卷讲到:“虽复受身万端,而佛性长存。”涅粱本意为寂灭,灭度,为修行达到的一种超越生死的至高境界。后来随着部派佛教的理论发展,涅粲的外延逐步扩大,成为与佛性平等的概念。因为有佛性才可以实现涅桨,故称涅檠佛性。《大般涅粲经》把涅椠分为常乐我净四德。“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大般涅檠经》卷第二)瑜伽行派、法相唯识宗认为众生皆具佛性,这种众生本具的佛性为“理佛性”。此外,众生还有众生通过修行,去染求净,从而成佛的“行佛性”。《佛性论》以佛性的不同显现把佛性分为两种:自性中本具的“自性住佛性”;以修行而得的“引出佛性”。(《佛性论》卷第四)《佛性论》除讲到以上两种佛性外,还另立了成佛时圆满显现的“至得”佛性。天台宗将佛性分为五种:本来理具的"it因佛性”;由学佛法而悟证的“了因佛性”;由修行的外缘而生的“缘因佛性”。此三种作为成佛之因谓“三因佛性”。另有:成就佛果至德的“果佛性”;佛所成就证得的无上涅桨之“果果佛性”。无论从哪一方面将佛性分类,大都从佛性的来源和修行果位而言。《大乘起信论》认为心性本具智慧而离除妄念的“本觉”佛性,相当于“自性住佛性”和“正因怫性”。除了本具的佛性,还有经学佛修行而悟证的“始觉”佛性,相当于“引出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而有始觉。”(《大乘起信论》)人因有佛性才有成佛可能,人人皆有本觉佛性和始觉佛性。本具的佛性意味人与生俱来的善性,有此佛性才有成佛之因。始觉佛性由人学佛修行而得,因有始觉佛性才使修行有意义,从而去妄显真的修行成佛才能发生效用。本觉佛性使修行成,佛成为可能,始觉佛性使修行成佛不为妄说,经修行而成就佛果,达圆满至德的“圆觉”(《圆觉经》)之境。二、两晋时期般若学的衰退和由法性到佛性之涅榘佛性论的起源古印度龙树的《十八空论》云:“问:空何所为。答:为清净,佛性即空,故名性空。问何故名性空。答:佛性者,即是诸法自性。”这种“自性”,已包含“佛性我”的思想。般若思想的空性,即是清净的佛性。可见,性空与佛性之间有着潜在的联系。小乘佛教虽不涉及佛性,但一些小乘经典中如《成实论》等却涉及自性清净或本性清净的观念。小乘佛教分别部认为“空是佛性”,有部等部派认为有“修得佛性”。印度大乘佛教的许多经论都涉及佛性概念,如《胜矍经》、《大般涅椠经》、《佛性论》、《入楞伽经》、《十地经论》等经典。《胜鬟经》讲述了如来藏佛性问题,表达了佛性本有、本性清净的如来藏思想。如来佛性本有,但被烦恼妄想所遮掩,只要去除妄念,可显如来藏本性。《大般涅檠经》:《佛性论》等都论及佛性本有,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佛性常住不变等思想。《入楞伽经》讲述了五种乘性证法及各自达到的果位。《十地经论》论述了五种性的修行及果位,与《人楞伽经》相似。在印度佛教中,佛性思想始虽有所萌芽,但终没有得到重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没有明确讲佛性,大乘空宗般若学的真空与妙有有一定的对立倾向。但是佛性思想传人中国以后受到高度重视。佛教传人中国后,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性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东晋名僧慧远以传统的肯定性思维确认法性实有,他的《阿毗昙心序》的显法相以明本、定己性于自然的说法包含着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思想。薏远偏离了小乘“无我”精神,而建立起神不灭论和三报应论,从信仰实践的角度确立起不变永恒的法性实体。慧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