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留守儿童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留守儿童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 李锦鹏同学就是我班的一个留守儿童,家住沪家塬,父母双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把他寄养在爷爷奶奶处。父母远在天边,他无处诉说,从小养成了孤独的性格,和同学发生矛盾了,自己记在心里。爷爷奶奶骂了他,他也一声不做。班里组织的活动,他借故不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更不见他的踪影。科任老师批评了他,他从不顶嘴,只是学习成绩不见提升。各科老师经常找他谈心,总是不能打开他的心扉。作为家长也不关心孩子,从未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初步分析可能是他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冷落,或从小受到外界过多的批评,因此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感强,渐渐在心理上建立起情感的屏障。不善交流,喜欢独处,自我欣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和他人的事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班集体的任何活动都不想参与,集体荣誉也似乎与他不相干的现象。 这次“课外大家访”活动,我就把他列入重点家访对象。在家访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先是打电话家里没人,后又走错了路,汽车在狭窄的盘山公路上转了一个大圈,又在凹凸不平的乡道上走了好长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他家。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破败的低矮土房,但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她的奶奶接待了我,老人挺热情,倒茶端水,闲聊中我得知孩子的父母都在珠海打工,常年不回家,爷爷奶奶也由于身体原因干不了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提到孩子,奶奶说孩子在家比较听话,不爱惹事,但也不出门,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我当着他奶奶面肯定了他在校的表现,但由于底子薄,学习成绩不太好,作业有点马虎潦草。同时跟他讲,要听奶奶的话,接受奶奶的监督,并给以鼓励,“你很聪明,只要改正上课开小差的毛病,成绩一定会有很大进步。”虚心的他承认了错误,表示一定改正。我还建议他多给父母打电话,多交流。见我没有告状,还很关心他,很是感动,感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己在老师的心中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总是在注视和关心着自己。 回到学校后,我再次对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首先是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爷爷奶奶交谈,对他的家长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其次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这次家访之后,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有了较大的转变。首先表现在作业上,字迹明显工整了很多。听课也认真多了,其次表现在平时活泼了许多,上课发言明显多了,而且似乎愿意跟老师接触,有什么情况还跟老师汇报。父母的关系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次的家访有了意外的收获,也有了意外的思考。留守儿童,再自觉也需要家长的关爱。光靠老人管,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始终是个教育缺失,隔代教育对于大多数家庭是一个教育的缺失。 同时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长期隔代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建议家长要努力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注意加强与监护人和孩子的联系,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