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探 【摘要】探讨、研究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指导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讨符合我国高职教育规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关键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快速发展的形势,自觉地探讨、研究和完善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国内外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分析 1.1“双元制“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接受过“双元制”的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毕业后直接走上职场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欢迎。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誉为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1.2cbe模式 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能力培养为基础,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职业能力。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1.3cbet模式 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和培训,由相关行业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和专业训练,其教育和培训的结果全国都承认。 1.4“建教合作”模式 以台湾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台湾地区已建立了普职沟通、层次完善、学制合理的职业教育,是目前世界上层次最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建教合作是指工业界与正式教育机构合作,从事职业与技能训练工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职业教育方式。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生产现场也是进行教学的场所,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证书的获取,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证书。 2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2.1突显技能教育特征 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技能教育”观念,突出体现“技能教育”特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技能培训为核心,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途径,将技能培养贯彻始终。同时,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部由“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2.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改变过去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问题,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特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学校工作应该是“为了一切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不仅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学校工作应该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2.3与时俱进,服务经济发展,适应职业市场新变化 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趋势,适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种具体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相关的专项能力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道德品质高、具有超强的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拥有创新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最终使其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3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我国各高职院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省情、经济发展和职业院校学生实际情况,从职业教育体系、办学模式、课程教学、人才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并且从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