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徐昭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本文具体剖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类型及其层次结构,积极探索了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研究与探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共同培养人才,逐步建立高职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相结合的教育机制与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现状剖析 多年来,经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职院校在创新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查明原因,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⑴不少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参与产学研的热情不高,仍只将产学研结合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冲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体制、模式和内容的束缚。 ⑵有些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单一,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认真思考和探索可行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没有积极地与相关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联系和合作。 ⑶一些院校产学研结合开展的效果差。未能根据国家关于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依据,制订相配套的可操作的规定办法和实施细则。实施时没有明确的预期目的和相应的措施,且缺少监督和评价。 ⑷不少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企业由于尚未尝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足,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有些企业眼睛则只盯在名校、名专业上,对高职院校兴趣不大。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现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明显制约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的发展,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⑴国家没有制定强有力的促进产学研结合相应的政策法规。国家缺乏宏观层面上的调控,缺少调动包括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整个产学研结合的运行体系尚未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 ⑵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发展。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在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⑶经济发展对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缺乏合理长效的运行机制。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致使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当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因处于就业的需求方,缺乏足够的合作动力。 ⑷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二是在寻找产学研结合的合作伙伴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三是许多学校与各类企业接触不够,给产学研结合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⑸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验条件普遍不够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致使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⑹典型产学研结合成功的经验总结不够,理论研究滞后。产学研结合需要高质量的典型引路。在普遍研究的基础上抽取共性,建立典型、共享经验、逐步推广。但现阶段相当多的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能起示范作用的典型不多,从而影响了产学研结合总体水平的提高和实施效果。同时,由于政策、环境、资源等的限制,有关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本身进展缓慢,且由于不少学校开展的产学研结合只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分析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类型 综合我国高职院校当前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可以归纳为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依托专业办产业、校企合作办产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培训与鉴定工作、校企科研、技术开发合作等七个类型,如表1所列。 表1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类型 序号产学研结合模式说明1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强调行业、企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学者和专家参与,主要为专业改革、课程建设、产教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提供决策咨询2依托专业办产业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中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