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几种小学数学教材版本中“11-20各数认识”的对比分析及感悟 11-20各数的认识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二个关键阶段,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改下,依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各具地域特色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冲击着教师的视野,融会贯通地驾驶这些教材,是更好把握这节内容的根本。鉴于此,笔者想通过对几种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几种版本教材的呈现形式 人教版青岛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从4种版本教材的呈现形式来看,存在着大同小异之处: 不论是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开门见山式,还是人教版和青岛版的创设情境式,都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此乃大同。 小异之处在于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是开门见山地直接给出数10根小棒的活动情境,强化沟通了本节课的已有知识基础;人教版和青岛版则呈现的是两幅赋予了实际生活意义的数字情境图,勾起了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同时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为数感的培养奠定了生活基础。其一,人教版中1个老师带领9名学生过马路,一共10个人,交通规则的品德教育和注意安全的教育自在其中;其二,青岛版的喂食海鸥的画面,源自一个真实的素材,保护环境、热爱动物的情感教育更是不言而喻,图中的多种数学信息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供了素材,满足了孩子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二、几种版本教材中教与学的引领 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说道:“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更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那么,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不传递着编写者对于内容的一些独特的精神和意识,笔者称之为教材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引领。 苏教版北师大版青岛版人教版 从教与学的引领上来看,存在以下几点异同之处: 1.相同点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因此,这4种版本的教材在编写上都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11-20各数的认识都是通过数与物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多少到抽象出数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都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 另外,这4种版本的教材中都用到了学具小棒,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突破10个一是1个十这一难点,非常形象有力。这一点也是最最原始的人教版教材传承下来的精华之所在。可见,大家在研读教材的时候,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不同点 其一在于青岛版教材中出现了更多的对教师教与学的引领痕迹:(1)孩子们提问题的画面,这是对教师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引领,也是对学生学的启发。(2)孩子们不同的数数方法的画面,又是数法多样化思想的一种引领,也是为以后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多样化的渗透。 其二在于青岛版教材中在学具的选用上改变了其他版本教材的一贯模式,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学具(积木块、小棒)编排在教材中。笔者认为这里能体现出三点:(1)通过数出11块积木,圈出10块积木,再摆成不同的形状初步感悟1个“十”与10个“一”的联系。(2)由竖起的积木块过渡到计数器,帮助孩子经历一个计数器形成的过程,体会到建立数位的必要性及计数单位的意义。(3)感悟同一个数在不同数位的位置值的不同,计数器十位上的1个珠子代表的是10块积木,而个位上的1个珠子代表的是1块积木,借助实物理解位置值,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 其三在于青岛版教材“问题串”的出现上,将数赋予了实际的生活意义,在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理解11-20这几个数的意义。教材主题图中的“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11只)——“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13个)——“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20只),这3个问题在学习了11-20各数之后迎刃而解,又一次带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样就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 三、几种版本教材中知识应用的设计 练习的宗旨在于强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趣味性出发,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游戏中体验数学,层次中加深认识。 学有所用是各种版本教材在编写上亮出的一大特色。时下,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在巩固、强化重难点知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形式不同的练习方式,也改变了过去单一、枯燥的模式。 另外,突出知识拓展性的同时,教材编排上还遵循了学生学习中的身心特点和思维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各式各样的习题形式赏析: 北师大版青岛版人教版苏教版 教材的编写各有千秋,在对比研读中感悟,在实践中领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对教材的解读,深刻感受到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处处是教育”的信念,给学生营造知识生长的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