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诊断课改瑕疵,争创有效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到这场意义深远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从岗前培训到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理念和关注上有转变,实现了从过去的“如何教”到指导学生“如何学”;从过去“教得如何”到“学生学得如何”的转变。实现了教学方式更多样,课堂更活跃、师生更多交流互动;实现了教师积极探索,开展各具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不懂得如何将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就是“弄巧成拙”,在课改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现象,导致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 一、课堂上放任自流。有的教师走进教室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自己提问,接着小组讨论解释,最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汇报或每人汇报一个问题。而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乱溜达,有的在讲台前等待,有的干脆低头看教案,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自流”当作“自主”,其实这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应是旁观者。教学中若不顾情况,不问内容,一味让学生只凭好恶去自主学习,必然导致学习的无效性。课堂上不要让教师的“程序”“框”住学生,但教师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还是要有的。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各种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包括提问、讨论、表达、交流等技能,都得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地培养起。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教师要当好“指南针”使学生辨清方向;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找到“兴奋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当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教师要成为“领头人”,和学生一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思维,保持课堂的张力。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不断的思考和讲座过程中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二、活动缺少指向性和有效性。教师理解片面,许多非教学活动纷纷粉墨登场,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方程类应用题,为了让学生学会理解题意、分析问题,就拿大部分时间打乒乓、做演示等现实情境。球打得热热闹闹,演示做的精彩纷呈,但到指导分析时却草草而过。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绘画、演示,做活动、做实验,这到底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多大作用?三、课堂教学氛围创设不适宜。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随意讲话或者搞小动作;一位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没几个认真倾听的,只管自己小声说话;做作业时,几个学生在信手涂鸦;开展小组合作时,个别学生嗓门特响,全然不顾别人的存在……这些教师认为把学生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的办法是: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走来走去,自由组合。认为这是在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意识与能力;这是在促进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提倡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上述例子恐怕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误解或是实践中产生了偏差。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真正理解“自主学习”的意义,不能简单化为“喜欢怎样就怎样”、“想乍样就怎样”。良好的习惯还是要培养;该教的,就是要教,问题在于如何“教”。总之,课堂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对课改的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和再认识,在反思和实践中逐渐将新课程的理想变成现实。在轰轰烈烈的改革过程中,我们除了满腔的热情外,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理性、冷静地进行反思,以期少走弯路。教师的教育活动组织者的主导作用在新的教育模式中,不应被削弱,而应有待完善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