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历史高三上学期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生产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是 A.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明朝时引进玉米、甘薯等新农业物种 C.筒车和曲辕犁的发明与使用 D.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 选项A,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铁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牛耕的推广则进一步减轻了人力负担,扩大了耕地面积。这些变化促使了私田的大量出现,进而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实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质的飞跃。因此,A项正确。 选项B,明朝时引进玉米、甘薯等新农业物种,虽然丰富了农作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但并未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的飞跃。这些新物种的引进更多是在技术层面的进步,而非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B项错误。 选项C,筒车和曲辕犁的发明与使用,同样属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它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并未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些工具的发明更多是在生产工具层面的改进,而非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因此,C项错误。 选项D,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提高了金属的加工性能和耐用性,对工业生产和军事装备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这项技术并未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的飞跃。它更多地是在技术层面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而非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D项错误。 2、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文化成就是 A.王羲之作《兰亭序》 B.顾恺之画《洛神赋图》 C.陶渊明写《桃花源记》 D.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选项A,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然而,它更多地是展现了王羲之个人的书法造诣和艺术风格,并未直接体现文学艺术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因此,A项错误。 选项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一幅描绘曹植与洛神之间爱情故事的画作,属于绘画艺术的范畴。虽然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同样没有直接体现文学艺术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B项错误。 选项C,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陶渊明通过这篇作品,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这充分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观点。因此,C项正确。 选项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虽然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不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因此无法直接体现文学艺术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因此,D项错误。 3、商朝农作物以粟、黍为主,春种秋收,时人分一年为春、秋两季。西周春秋之间,随着冬种秋收的小麦种植逐渐推广,春夏秋冬“四时”观念逐渐形成,“以时序政”“依时行政”也逐步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这反映出 A.天人合一理念历史渊源深厚 B.传统历法体系趋于完备 C.农业进步推动国家治理 D.统治者关注百姓民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农业的发展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选项A,虽然“天人合一”理念在中国历史中有深厚的渊源,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和时间观念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而不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历史渊源,故A项错误。 选项B,材料中提到的是“四时”观念的形成,并未直接涉及历法体系的完备性,且传统历法体系的完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单纯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故B项错误。 选项C,材料中明确指出,随着小麦种植的推广和“四时”观念的形成,“以时序政”“依时行政”逐步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这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时间的观念化对国家治理方式产生了影响,即农业的进步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变革,故C项正确。 选项D,虽然统治者关注百姓民生是合理的推断,但材料并未直接提及统治者对百姓民生的关注,而是强调了农业生产和时间观念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故D项错误。 4、宋代土地法规定:“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不买,递问次邻。四邻俱不售,乃外召钱主。退”。之后业主可以另找他人交易。这反映了宋朝 A.注重社会治理精细化 B.重农抑商政策已废弛 C.宗法制影响商品交易 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社会治理和土地制度。 选项A,根据材料“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不买,递问次邻。四邻俱不售,乃外召钱主”可以看出,宋朝在土地典卖过程中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这体现了宋朝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故A项正确。 选项B,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土地典卖的程序和规定,并未直接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且宋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弛,故B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