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途径 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从内容来 看,主要包括荒漠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农田生态文 明建设、分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森林生态文明建设等。资源保护与 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关键所在。今年来我国将环保列为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十八 大业将人居环境的改善列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在工业 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是较为严重。环境污染不仅造成直接的经 济损失,而且造成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社会恐慌。 二、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的当然主体首先,非政府组 织是依法建立的、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自主管理的、非党派性质 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 织。据中国发展简报网站的统计,我国一共有704个NGO&织,其中 关注环境保护领域的有234个,关注气候变化领域的有43个,遍 布除吉林、新疆、澳门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较为著名的包 括: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国小动物保护协 会、中华环保基金会、北京环保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 等。这些组织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提 供了政府和企业所难以提供的许多公共物品,推动了中国环境保护运 动的发展。 第二,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 本单位。家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社会成员,因而是最广泛的生态文 明建设参与者。家庭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判断等的 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该发挥家庭引导其成员积极参与投入 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第三,学校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 构,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光荣使命。一方面,应 该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教导学生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另一方面,应该发挥其科研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人作为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个体。我国人口有13亿之多,这么庞大的人群如果环保意识薄弱将 导致巨大的生态危机。而如果所有个人的生态保护意识都提高的 话,将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的参与途径 (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近年来节能降耗、保护 环境等生态安全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深浅 不一,有的人已然成为环保人士,有人依然我行我素、不顾环境污 染征求一己私利。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文明意 识,因而宣传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环节。政府一直都是意识 形态宣传的主体和舵手,而如果能发挥公众的宣传教育作用将更容易 被其他公众接受,可以使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合力。 通过公众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广泛宣传和普及,使所有大众对生 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增强全社 会对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生态文 明从一种理念转变为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生 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公众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 素养[1]。 (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制定公众、非政府组织 代表通过受邀请、公开申请等途径在各级政府组织的环境审议会、 听证会、评审会等各种表达平台上,针对目前及今后环境政策、建 设项目及政府即将出台的工作措施等内容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和 建议,使得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条件提前充分吸收、借鉴和运 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重要内容[2]。 (三)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具体建设实践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最 终应该转化为社会行为,完成生态环境和个人发展有利互动。生态 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并不多,主要就是正向的开发与保护、反 向的治理与修复。正向的开发与保护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工业生 产中以环境保护指标为行为准则. (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监督检查生态文明建设监督检查 是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行为主体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进 行生态环保性、资源节约性、国土开发有效性等方面进行监 督。从行政设置上看,国家的环保总局和地方环保机构以及 人大、纪检等机构应该是主要的监查主体,但如果能发挥公 众的监查作用的话将会使监查工作更具广泛性。 公众的监查对象可以是其他公众、生产企业、甚至国家机关 主体。公众主要通过媒体、社会活动、环境纠纷处理和投票表决等形 式,实现对政府工作和企业活动的社会监督,督促修正过程性不足 和存在问题[3]。 在公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监查过程中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 权非常重要。获得真实可靠的环境信息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和基础。 相关权力部门应该及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