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构建以“五融”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是解决“卡脖子”问题、促进国家竞争力提升和社会转型的关键。其中,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核心议题。在长期的培养实践中,天赋论或者能力论将拔尖创新人才视为少数有天赋的个体,设置特殊教育或者专门通道,进行试点改革,集中优质资源,形成形态多样、各具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期,应立足人人皆可成才,尊重每个个体的天赋潜质,促进各类一流人才的涌现,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转型。 基于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协调优化,这对全球各国而言都极具挑战性。在学理层面,对于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鉴别拔尖创新人才并进行培养等领域长期存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学术流派争鸣。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贯通性不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多方主体相对分散,协同效果不明显,等等。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内容、阶段、资源和评价,本研究提出目标双维融入、内容深度融合、阶段接续融通、资源内外融汇、评价有机融洽,探索构建以“五融”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其中,培养目标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逻辑原点,培养内容是重要载体,培养阶段涉及大中小各学段,培养资源是支撑条件,评价体系关系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果检验。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双维融入 培养目标是预期效果的具体化表征,涉及培养什么样的拔尖创新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等根本问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兼具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维目标,既要凸显个人价值,为个体提供发展空间,又要注重社会价值,彰显家国情怀。 (一)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兼容同构 在培养目标上,促进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兼容同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在目标与外显目标的综合体现,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 首先,实现个体价值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蕴含个体成长的内在逻辑,既是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真正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发挥价值作用、回应社会期待的前提基础,需要遵循个体成长规律,因材施教、顺势利导,充分调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潜能。这要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综合考量个体因素,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天赋潜质、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力等,循序渐进,针对性提供契合个体需求的培养环境,形成个体的自主发展空间,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主动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彰显社会价值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外显目标,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拔尖创新人才处于国家人才体系的顶端,是可以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引发实质性变化的“关键少数”,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既在于实现个体价值,也要求发挥人才溢出效应,充分彰显其社会价值。从国际视野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际共识,各国均对其寄予厚望、赋予重任,认为其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应对国际竞争、推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概念提出过程看,中央层面的政策文件始终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作用,将其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联结点,强化人才强国目标,服务国家重要战略领域,从而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质素人才的迫切需求。 促进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兼容同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使然,前者以个体发展内在规律为遵循,后者以国家顶层设计为导向,在根本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即个体价值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方向,社会价值以个体价值的达成为基础。随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强化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兼容同构,有利于发挥拔尖创新人才的更大效能。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双维融入路径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既需要注重个体的内在潜能与需求,又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培养价值取向,探寻不同融入路径,并通过不断调适,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首先,纳入个人价值。潜能的动态发展观认为个体潜能是在动态交互中生成并不断涌现的。对于具有创新潜能的个体而言,教育的作用在于开发其创新潜质,使其真正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以个体作为直接对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依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等教育理念,以个体禀赋、兴趣为出发点,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质释放与提升。一方面,这要求横向关注和围绕拔尖创新人才个体的独特需求,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与拔尖创新人才之间搭建协商对话平台。各方坚持以人为本,展开密切沟通与对话,协调相应的培养立场、方向、观点,提升培养目标的贴合度、可行性。另一方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坚持个体发展的纵向视角。长远来看,拔尖创新人才发展呈现阶段性、连续性等特征,经历形成期、转型期、实践期等阶段,存在从一般性方向发展到逐渐步入特殊性专业领域的过程转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契合人才个体的阶段重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