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户县地方史与历史教学 主编聂忠凯 前言 在新课改轰轰烈烈开展下,各地都在编辑“乡土教材”。作为一名户县人,又是一名历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户县地方史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整理成集,广为宣传,使广大学生了解户县,认识户县,热爱户县,为建设美好画乡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2003年参加工作之后,就在搜集有关户县地方史的资料。特别是2004年10月3日在县城西郊的古旧书店购得《户县志》(1987年4月出版)后,可谓是如鱼得水,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地方史知识。特别是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同事的鼓励下,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开办了有关户县地方史的讲座。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历史教学,做到了地方史材料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本书阐述了户县从夏朝到建国初的历史。如《“甘”在何方?》《红军过户县》等。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同永博老师的大力支持,他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阅,提出增加《重阳宫》、《草堂寺》、《户县钟楼》等篇章,特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的水平所限和编写时间的紧迫,书中会有许多不足、不妥、甚至错误的地方,诚恳地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3月6日 目录 爱户县…………………………………………………………………………(3)“甘”在何处?…………………………………………………………………(5)北宋首科状元杨砺……………………………………………………………(6) 程颢任户县主薄………………………………………………………………(8) 工农红军过户县………………………………………………………………(8) 一五计划在户县………………………………………………………………(14) 重阳宫…………………………………………………………………………(15) 草堂寺…………………………………………………………………………(21) 户县钟楼………………………………………………………………………(23)户县历史大事记略……………………………………………………………(24) 走进户县 走进户县,便走进了周礼之乡,这里是周公旦作《周礼》的地方,文脉深厚,有上古遗风;走进户县,便走进了秦汉的皇家上林苑,走进了十三朝古都的京畿之地的记忆和辉煌,千古流传的诗词佳句让这片土地充满了诗情雅韵;走进户县,便走进了色彩斑斓的画卷,画里有户县人豪情满怀的火热生活,有户县人的理想和追求。秦岭巍峨,渭水悠悠。在这美景如画、山水辉映、诗词、绘画、鼓舞文化交融中,诗画鼓舞之乡——户县,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户县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7000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先民辛勤耕作,用汗水凝成丰硕的食粮。1956年和1972年,户县天桥乡丈南遗址和甘河镇甘河遗址分别出土碳化粳稻,以典型的老官台文化类型,显示户县稻作农业已有7000年历史,同时也为上古粳稻传播北纬35度提供了实物依据。且不说《山海经》中有“牛首之山,涝水出焉”的山水记述;且不说《诗经》有大禹治理沣河“沣水东注,是禹之绩”的上古水利史。只说公元前2069年,也就夏启二年,爆发于户县南郊的甘野之战,夏王启挥六师,飞扬跋扈,有扈氏抗强权,回肠荡气,激昂悲壮,称得上中国历史浓重一笔。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甘野之战的结局是悲惨的,却以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第一场战争载入史册。户县得名于有扈氏,因甘野之战使户县有文字记载历史达到4080年,世所罕见。如果说甘野之战是由东向西战争的结束,那么文王伐崇,则拉开由西向东战争的序幕。伐崇的成功,打开东进的大门。后来,武王伐纣也是从丰京领兵出发的。户县现在的很多村子,如王季陵、花园村、小丰村、周贵坊、董村、黄堆等一系列地名,都积淀着深厚的西周文化。在户县的历史上,发生着一幕又一幕可以载入史册的事件,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秦王朝,气壮山河,功盖天地。在户县,史载有秦始皇囚母负阳宫,接母复居甘泉宫的故事。户县有钟宫城,地处大王镇,是秦汉王朝国家铸币中心,从秦半两到汉五铢,王莽的货币货泉也在这里铸造,最重要的是,秦始皇销毁天下兵器在这里铸造了十二“金人”,现在这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汉武帝曾来户县打猎,驰骋农田,被百姓围困,由当地官员出面才得以脱身。汉武帝回宫,移出农户,开拓上林苑,包括户县数县。户县有眉坞岭,是东汉奸臣董卓所修的“驰道”,宽30余米,路基高4米,是罕见的古代“高速公路”。户县是十三朝古都的京畿之地,文人学士经常游历于此,尤其在唐朝的时候最为鼎盛。李白、杜甫、白居易,韦应物、岑参、郑谷、李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