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展望 摘要: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也达到95%左右,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国际国内育种技术迅猛发展,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生物技术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玉米育种的效率,开辟了玉米育种的新途径。本文主要论述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及提出对玉米遗传育种的展望。 关键词:玉米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玉米,学名:ZeamaysL.,英文名字:Maize,Corn,别名:玉米、苞芦、玉蜀、玉茭黍、大蜀黍、棒子、苞米、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703137.htm"\t"_blank"苞谷、玉菱、玉麦、稀麦、玉豆、六谷、芦黍、珍珠米、红颜麦、薏米包,金豆。玉米早熟禾科(Poaceae)玉蜀黍族(Maydeae)一年生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02812.htm"\t"_blank"谷类植物,植株高大,茎强壮,挺直;叶窄而大,边缘波状,于茎的两侧互生;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872284.htm"\t"_blank"雄花花序穗状顶生,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后成谷穗。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0100.htm"\t"_blank"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将玉米种子带回欧洲,之后在亚洲和欧洲被广泛种植。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十八世纪又传到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174.htm"\t"_blank"印度。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其中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3017.htm"\t"_blank"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种植面积最大。[12]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2057.htm"\t"_blank"小麦和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5785.htm"\t"_blank"水稻而居第三位。种植范围从北纬58°(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t"_blank"加拿大和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403.htm"\t"_blank"俄罗斯)至南纬40°(南美)。中国是世界玉米主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玉米产销量占世界玉米总量的20%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次是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5399.htm"\t"_blank"巴西、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0169.htm"\t"_blank"墨西哥、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4484.htm"\t"_blank"阿根廷。同样,在我国3大谷物中,玉米产量也位居第二位,而且在谷物中的比重逐年递增。[1]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也达到95%左右,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玉米育种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多途径创新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对促进我国玉米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也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玉米杂交种优势的利用对提高玉米单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国内育种技术迅猛发展,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生物技术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玉米育种的效率,开辟了玉米育种的新途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比如现在广泛种植的农大108、郑单958。近年国外新品种的介入如先玉335等,这就给我国的广大育种科技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对已往的育种思路、育种方法、育种目标进行调整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1] 近年来,除常规育种技术外,生物技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