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水库防洪计算与调度水库的调洪作用及防洪措施1、水库的调洪作用及防洪措施库容(亿m3)1.2洪水的特点及防洪措施2、防洪措施1.3水库的调洪作用无闸溢洪道常称作开敞式溢洪道,当库水位超过溢洪道的堰顶高程时,即自行泄流。 图1.1无闸溢洪道泄流过程示意图 有闸溢洪道的调洪,由于闸门操作方式不同,增加了调洪演算的复杂性。 图1.2有闸溢洪道泄流过程示意图 (a)闸前水位;(b)入库出库流量过程线 深水式泄洪洞设于一定水深处,其水流状态属于有压出流。 图1.3泄洪洞泄洪过程示意图 2、水库调洪计算的原理和方法2.1水库调洪计算的基本方程2、水库蓄泄方程或水库蓄泄曲线 水库通过溢洪道泄洪,其泄流量大小,在溢洪道型式、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取决于堰顶水头H,即q=f(H)。当水库内水面坡降较小,可视为静水面时,其泄流水头H只是库中蓄水量V的函数,即H=f(V),故下泄流量q成为蓄水量V的函数,即 2.2考虑静库容的调洪计算方法1、列表试算法 此法用列表试算来联立求解水量平衡方程和动力方程,以求得水库的下泄流量过程线,其计算步骤如下: 1)根据库区地形资料,绘制水库水位容积关系曲线Z~V,并根据既定的泄洪建筑物的型式和尺寸,由相应的水力学出流计算公式求得q~V曲线。 2)从第一时段开始调洪,由起调水位(即汛前水位)查Z~V及q~V关系曲线得到水量平衡方程中的V1和q1;由入库洪水过程线Q(t)查得Q1、Q2;然后假设一个q2值,根据水量平衡方程算得相应的V2值,由V2在q~V曲线上查得q2,若二者相等,q2即为所求。否则,应重设q2,重复上述计算过程,直到二者相等为止。 3)将上时段末的q2、V2值作为下一时段的起始条件,重复上述试算过程,最后即可得出水库下泄流量过程线q(t)。 4)将入库洪水Q(t)和计算的q(t)两条曲线点绘在一张图上,若计算的最大下泄流量qm正好是二线的交点,说明计算的qm是正确的。否则,计算的qm有误差,应改变时段重新进行试算,直至计算的qm正好是二线的交点为止。 5)由qm查q~V曲线,得最高洪水位时的总库容Vm,从中减去堰顶以下的库容,得到调洪库容V调。由Vm查Z~V曲线,得最高洪水位Z洪。显然,当入库洪水为设计标准的洪水时,求得的qm、V调、Z洪即为设计标准的最大泄流量qm,设、设计防洪库容V设和设计洪水位Z设。同理,当入库洪水为校核标准的洪水时,求得的qm、V调、Z洪即为qm,校、V校和Z设。 【例1-1】某水库泄洪建筑物为无闸溢洪道,其堰顶高程与正常蓄水位齐平为ll6m,堰顶宽B=45m,堰流系数m1=1.6。该水库设有小型水电站,汛期按水轮机过水能力Q电=10m3/s引水发电。水库库容曲线和设计洪水过程线数值分别列于表1.3和表1.4中。求水库下泄流量过程线q(t)。 库水位(Z)取计算时段Δt=12小时。假定洪水到来时,水位刚好保持在溢洪道堰顶,即起调水位为116m。 (1)绘制Z~V曲线,按表1.3所给数据,绘制库容曲线Z~V,如图1.4所示。(2)列表计算q~V曲线,在堰顶高程ll6m之上,假设不同库水位Z[列于表1.5第(1)栏],用它们分别减去堰顶高程ll6m,得第(2)栏所示的堰顶水头H,代人堰流公式 从而算出各H相应的溢洪道泄流能力,加上发电流量10m3/s,得Z值相应的水库泄流能力q=q溢+q电列于第(3)栏。再由第(1)栏的Z值查图1.4中的Z~V曲线,得Z值相应的库容V,见表1.5第(4)栏。 表1.5某水库q~V关系计算表 (3)绘制q~V曲线,由表1.5中第(3)、(4)栏对应值,绘制该水库的蓄泄曲线q~V(见图1.4)。 (4)推求下泄流量过程线q(t),按表1.6的格式逐时段进行试算。对于第一时段,按起始条件V1=247X106m3、ql=l0m3/s和已知值Q1=10m3/s、Q2=140m3/s求V2、q2。假设q2=30m3/s,由式(1.1)得 依此查图1.4中的q~V曲线,得q2=20m3/s,与原假设不符,故需重设q2进行计算。再假设q2=20m3/s,由式(1.1)得 表1.6某水库调洪计算表(列表试算法) 以第一时段所求的V2、q2作为第二时段初的V1、q1,重复第一时段的试算过程,可求得第二时段的V2=265.26×106m3、q2=105m3/s。如此继续试算下去,即得表1.6第(6)栏所示的下泄流量过程q(t)。 (5)计算最大下泄流量qm,按每时段∆t=12小时,取表1.6中第(1)、(3)、(6)栏的t、Q、q值,绘出如图1.5的Q(t)和q(t)(退水段为虚线)过程线。可见以∆t=12小时逐时段试算求得的qm=240m3/s不是正好落在Q(t)线上,而是偏在它的下方,正确的qm值应比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