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章地震监测预报6.1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历史回顾 我国是对地震现象记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自公元前23世纪(43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了地震现象(受灾地点、范围、破坏情况、地震前兆现象、对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报的探索)的记载,并发明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地震预报工作的广泛开展和研究则是从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之后开始的。通过五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地震前兆资料,加深了对地震前兆异常表现特点的认知,而且摸索出了一套地震预报的思路和程序。继辽宁海城地震成功预报后,地震工作者对中国大陆28次地震做出了一定程度或比较成功的预报,使中国地震预报水平领先世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惟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进程,从时间上可大体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00—1948年)此阶段,随着国外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日益增加,一些接受西方教育的专家开展了地震观测、地震考察等工作。 1930年我国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在北京鹫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震台。这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地震台之一,共记录了2472次地震,并参与了国际资料交流。 同时,人们观测到一些地震前的异常现象,开始研究地震发生的时间规律及水位、倾斜、潮汐和气压变化触发地震问题、地震与纬度变迁的关系、地震与地磁的关系、地震与天文现象的关系、震前动物异常等等。并撰写论文阐述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强度和感震区域、前震和余震、地震的预知和预防等问题。第二阶段:初期阶段(1949—1966年)这一时期的工作为地震预报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特别是由于后期全球大地震陆续在一些大城市附近发生,造成了严重破坏,引起有关国家的政府和科学家对地震问题的重视。 我国于1953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收集、整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出版了两卷《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两集《中国地震目录》;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地震烈度表”和“历史地震震级表”,并编制了“大地震等震线图”。 1957~1958年建立了国家地震基本台网,开展了地震速报业务,并开始了区域地震活动性的研究。1958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震预报考察队赴西北地震现场对地震前兆现象进行了调查。总结的前兆现象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地震预报工作也有重要科学价值。成为探索短期预报的首次重要实践。 首次对新丰江水库进行了地震预报预防研究与实验,取得了在特定条件下的成功,使人们增强了预防意识,看到了地震预报的曙光。 1963年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撰写了《有关地震预告的几个问题》,指出“预告的最直接标志就是前兆,寻找前兆一直是研究地震预告的一条重要途径”。“地震预告是一个极复杂的科学问题”。第三阶段:发展阶段(1966—1976年) 1966年的邢台地震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地震活动期。在这个活跃期,中国大陆发生了十余次7级以上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震灾害。由于社会、政府和人民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隆尧县发生6.8级地震,3月22日又在宁晋县东南发生7.2级地震,这两次产生巨大灾难的地震的发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已故的周总理的亲临号召下,科学工作者抓住邢台地震现场不放,积极开展预报实验;边实践、边预报。不仅在现场首次预报了3月26日的6级强余震,而且,在长期的地震预报实践中逐渐建立了地震预报的组织形式与发布程序,为后来的地震预报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并且初步形成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 1975年2月5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不仅大大地激励了中国地震学家的研究热情,也给世界地震学界带来了极大鼓舞。它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地震群测群防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地震预报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奠定了地震监测手段和预报方法的研究基础,进一步推进了地震孕育和发生规律的科学研究。 为了更好地满足地震监测预测事业发展需要,于1976年成立了我国乃至于世界的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培养地震监测预测一线技术人才的学校——天水地震学校(防灾科技学院的前身)。序号第四阶段:全面开展阶段(1977年至今) 1976年以后我国大陆出现了10多年的强震活动较弱的时期。这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总结→研究→提高的机遇;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应用,使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得以全面开展,深入研究有了坚实的基础。地震工作者提出了综合预报的思想,建立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 1983—1986年开展了地震前兆与预报方法的清理攻关工作,对测震、大地形变测量、地倾斜、重力、水位、水化、地磁、地电、地应力方法预报地震的理论基础与观测技术、方法效能做出了评价;对各种常用的分析预报方法的预报效能做出初步分析,为地震综合预报提供必要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