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下,加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本文就结合我校两个电教整合课题研究中引发的一些不成功的做法谈一些想法。 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简单叠加 案例1:我校童艳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参加市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优课。教师制作了一个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进程设计不是一道题紧跟着一道题,而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及专题网站的作用,最终获得了一等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专题网站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超载”,学生会无法接受,影响教学效果。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也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具体地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功能分为三种: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包括信息技术的科学知识、基本技能、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可以被用来获取、存储、处理信息;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部分替代或促进思维;应用信息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是这三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可见,信息技术应该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从而在课程教学中达到改善学生学习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要为课程当好服务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 案例2:《行程应用题》。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展示了许多诸如“交通工具的追逐”、“运动员的赛跑”、“小朋友的相互追赶嬉戏”等镜头,甚至还有国庆阅兵式中飞机飞过天安门城楼的壮观场面……课件虽然十分“花哨”,但是存在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造成了无关信息的干扰,转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教学的中心。课件的技术含量与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成正比。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工具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课程本身,具体地讲,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必须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运用的最佳吻合。 归根结底,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不要本末倒置。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是“学习的自由化” 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案例3:《圆的认识》。大量的素材罗列在网站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圆有什么特征?然后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结果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被花哨的文字、图形、动画搞得晕头转向,最后连圆的特征都没有弄清楚;有的学生还在讨论区聊天。没办法,下一节课,重讲。在这节课中,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 网络资源的利用似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似乎已经不再需要教师了。然而实践证明:绝对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把我们带入信息文化时代,这种信息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是有距离的。无层次、无系统、无重点、无目标、针对性差的网络资源,对学生来说,更象是一堆“信息杂物”,堆砌在一起,不知如何梳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差,很多学生不会学习,自制力也有限,容易受外界的诱惑,教师不能懈怠,网络教学并不轻松。整合就是通过筛选、优化信息文化,将它们引入课堂,有机地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信息文化生活沟通,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都要体现自己的主动性和价值,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