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目录 TOC\o"1-2"\h\z\uHYPERLINK\l"_Toc274488804"1.前言 PAGEREF_Toc274488804\h1 HYPERLINK\l"_Toc274488805"2.勘察工作情况 PAGEREF_Toc274488805\h1 HYPERLINK\l"_Toc274488806"3.工程地质 PAGEREF_Toc274488806\h1 HYPERLINK\l"_Toc274488807"3.1区域地质概况 PAGEREF_Toc274488807\h1 HYPERLINK\l"_Toc274488808"3.2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PAGEREF_Toc274488808\h3 HYPERLINK\l"_Toc274488809"3.3枢纽工程地质条件其病害原因分析 PAGEREF_Toc274488809\h6 HYPERLINK\l"_Toc274488810"3.4坝枢存在主要病险评述 PAGEREF_Toc274488810\h12 HYPERLINK\l"_Toc274488811"3.5天然建材 PAGEREF_Toc274488811\h14 HYPERLINK\l"_Toc274488812"3.6结论及建议 PAGEREF_Toc274488812\h15  附件目录: 附件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1份 附图目录: 1、丰都县范家沟水库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1张 2、丰都县范家沟水库大坝地质纵剖面图1:5001张 3、丰都县范家沟水库大坝地质横剖面图1:5001张 1.前言 范家沟水库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北岸保合镇范家沟处,距丰都县城50km,距保合镇5.5km,有3.0km为乡村机耕道,一遇雨天无法进出,交通不便。水库所在河流属长江水系渠溪河支流,植被较好。水库坝址是“V”型河谷,谷底高程505.2m。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70km2(其中借雨面积1.0km2)。水库总库容198.56万m3。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三部分组成。坝型为均质土坝,坝高32.5m。 2.勘察工作情况 受重庆市丰都县水务局委托,重庆市渝西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承担本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范家沟水库为小(1)型水库,为了科学合理的指导范家沟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和除险加固整治初步设计,对范家沟水库区域地质情况作了认真的分析,库区作了认真的地面地质调查,在大坝轴线上布置了3个勘探孔(zk1、zk2、zk3),在大坝外坡马道处布置2个勘探孔(zk4、zk5),见工程地质平面图,完成进尺约142.30m,注水试验12段,压水试验9段,取土样5组进行室内试验。 3.工程地质 3.1区域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 范家沟水库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北岸保合镇,水库所在河流属长江水系渠溪河支流。区内地貌属川东盆地东缘,为一系列平行褶皱山系构成。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北低东南高。区内海拔高程最低凤凰嘴129.30m,最高大塘坝2000.0m,高差1870m。西北地形开阔较缓;南东部地形狭窄陡峻。 整个地貌形态严格受构造线控制,区域地貌划为:流水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三个成因类型。 ①流水地貌:分布极广,有斜坡流水地貌;暂时性洪流地貌;河谷地貌。 ②构造地貌:地貌形态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山文线与构造线基本吻合。 ③岩溶地貌:分布于背斜轴部呈条带状,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由于溶蚀槽谷的不断发展形成“一山二岭一谷”或“一山三岭二谷”的岩溶化山地。 区内以方斗山为界西北部属涪陵~万县低山丘陵;东南部属石柱山地与山原;南部铜矿山属武隆黔江中低山。 (2)地层岩性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侏罗系(J),(其中缺失泥盆系、石炭系)地层。 (3)地质构造及地震 A.地质构造 区内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Ⅰ1级)—重庆台坳(Ⅱ1级)—重庆陷褶束(Ⅲ1级)—万州凹褶束(Ⅳ1级)。为一系列北东—南西背、向斜构造,基本上无断裂构造。 由北西向南东依次为方斗山冲断背斜、石柱向斜、忠县背斜、丰都-忠县向斜、珍溪场向斜、箐口背斜。枢纽工程区位于忠县背斜北西翼。忠县背斜:位置在忠县至落普一带,轴向N45°E,全长62Km。轴部地层为T1l,两翼地层为T3xj-J2s。两翼倾角NW15-30°,SE50-85°。为两翼不对称的轴部狭窄的线性背斜。 B.地震 本区内断层均未见活动痕迹,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系数为0.35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