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近25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HYPERLINK"http://202.114.9.7: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陈水云/HYPERLINK"http://202.114.9.7: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蔡静玲 【专题名称】HYPERLINK"http://202.114.9.7: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2【复印期号】2005年04期【原文出处】《HYPERLINK"http://202.114.9.7: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4期第7~13页【作者简介】陈水云蔡静玲,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近25年来,纳兰词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纳兰性德的思想研究以及纳兰词的题材类型、创作特色、“哀感顽艳”词风的成因、纳兰性德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都有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和新颖而不凡的发现,总结过去二十五年纳兰词研究的成绩有助于深化新世纪的纳兰词研究。【关键词】HYPERLINK"http://202.114.9.7: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纳兰性德/HYPERLINK"http://202.114.9.7: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词学/HYPERLINK"http://202.114.9.7: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研究史/HYPERLINK"http://202.114.9.7:8080/query/browse_document.jsp"\l"#"综述 纳兰词研究是新时期清词研究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从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通志堂集》算起,到2002年为止,目前已出版有关纳兰性德诗词文献整理和研究著作有10余种。这一时期的研究论文更是数以百计,《承德民族师专学报》从八十年代初起,就专门开设“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每年发表纳兰性德的研究论文3-5篇,其它各种学术刊物亦不定期刊发相关的研究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国学网站”还专门辟有“纳兰性德研究”的专栏,介绍纳兰性德的研究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1985年7月河北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还成功地举办过“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再次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这一时期清词研究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本文拟从纳兰性德思想、题材类型、创作特色、词风成因、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五个方面对最近二十五年纳兰性德研究作一总回顾。一、关于纳兰性德思想的研究纳兰性德出身华阀之家,后又充任康熙皇帝的侍卫,可谓是优偓和荣幸有加,但他的词却写得哀感顽艳,令“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应该从纳兰性德的思想说起。较早探讨这一问题的是邓伟,他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纳兰性德的思想。首先,“他对自己的出身和地位看得非常淡薄,不仅不以为是幸福和荣耀,反而认为是自己的不幸并感到厌恶”,其次,他对人生的看法深受佛教和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是消极避世的,他在古人那里找到陶潜和李白作为其效法的榜样,认为这二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与自己是相近的;第三,“他对宫廷侍卫生活是非常厌倦的,皇帝侍卫的身份使他感到在皇帝面前有受压抑之感,他追求轻闲自在隐逸生活并尽情抒发个人情怀的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1]邓伟对纳兰性德思想的分析是横向的,而祝注先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谈到纳兰性德思想的转变过程。作者认为纳兰性德在入世之前,曾经是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他关心经济民生之学,也有过跃马疆场的宏大志向”;但他在入世之后,曾经仕途的奔波,目睹官场的黑暗,佛老思想占据了他的思想领地。而导致他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侍卫一差是他思想急剧变化的契机,其次,爱妻早逝也是对他的一次惨重打击,并由此诱使他日益消沉;再次是他所处的生活现实和历史经验也使他认识到官场险恶,风波不定。[2]楚庄还从分析严绳孙所说的纳兰性德“惴惴有临履之忧”谈起,指出纳兰性德在言行两个方面都不是“惴惴有临履之忧”的,他对仕宦生活的消极态度和厌倦情绪主要因素不是“惧”而是“恨”,是对封建官场污浊、险恶、奸诈的厌恶和痛恨,对他所从属的封建王朝的价值和前途感到怀疑、失望、悲观,从这个角度讲他对他的家庭、门第和社会地位来说是一个叛逆者。[3]黄天骥亦持类似的观点,指出:“在封建制度临近崩溃的前夜,统治阶级内部产生的不可遏止的苦闷情绪,必然会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