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 策,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根据《建立健全碳达峰 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加快构建结构合理、 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 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标准顶层设计、强化标准有效供给、注重标 准实施效益、统筹推进国内国际,持续健全标准体系,努力为实 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标准化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布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府颁布标准和市场自 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强化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协同,提升标准 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各级各类标准的衔接配套。 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完善基础通用标准。聚焦重点领域和重 点行业,加强节能降碳标准制修订。及时将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 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1— 坚持稳步推进。锚定碳达峰碳中和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需 求,加快标准更新升级,扎实推进标准研制,坚持系统推进和急 用先行相结合,分年度分步骤有序稳妥实施。 坚持开放融合。扎实推动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 际标准规则制定,强化国际标准化工作统筹,加大中国标准国外 推广力度,促进国内国际协调一致。 (三)主要目标 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 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 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 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 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 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标准体系框架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碳减排标 准子体系、碳清除标准子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等4个一 级子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15个二级子体系、63个三级子体系。 该体系覆盖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 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满足地区、行业、园区、组织等各类场景的应用。 本标准体系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2— —3— 三、标准重点建设内容 (一)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 1.术语、分类和碳信息披露标准 重点制修订温室气体与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相关术语及定义、碳 排放数据分类与编码技术规范、碳排放信息采集方法及要求、碳信 息披露等标准。 2.碳监测核算核查标准规范 重点制修订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监测方法、监测设备、 在线监测系统和碳管控平台建设等标准,大气成分物理化学特性长 期动态观测、监测、评估、预报相关标准。制修订地区、园区等区 域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加快制修订能源、冶金、建材、化工、 有色、纺织、机械、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企 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以及数据质量相关标准规范。完善能效提 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原燃料替代、余能利用、生物海洋林草土壤 固碳、畜禽养殖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评估标准。研制产品碳足迹量 化和种类规则等通用标准,探索制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及碳足迹 标准。制修订碳排放核查程序、人员和机构等基础共性标准。 3.低碳管理及评价标准 重点制修订城市、设施、企业、供应链、园区、技术等绿色低 碳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绿色低碳产业统 计核算相关标准,碳中和评价通则标准,以及不同应用场景的碳达 峰碳中和相关规划设计、管理体系及实施评价等通用标准。 —4— (二)碳减排标准子体系 1.节能标准 加快制修订火电、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煤炭、采矿、轻 工、机械、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推动实现能 耗限额指标与碳排放强度指标相协调。坚持减污与降碳协同、源头 与末端结合,发挥标准倒逼、优化、调整、促进作用。对标国际先 进水平,提升家用电器、农村居民供暖设备、制冷及冷链物流设备、 工业设备、照明产品、数据中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机械 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和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加快完善与强制性节 能标准配套的能耗计算、能效检测、节能评估、节能验收、能源审 计等标准。 加快制定节能设计规划、能量平衡测算、能源管理体系、能源 绩效评估、经济运行、合理用能、节能诊断、节能服务、绿色节约 型组织评价等基础标准。完善能效对标、节能技术评价、系统节能、 能量回收、余能利用、能量系统优化、高效节能设备、节能监测、 节能量测量和验证、能源计量、数字赋能技术、区域能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