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新批评理论是现代英美文学批评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新批 评理论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其理论观点包括“文学本体论”、“意图 谬误”与“感受谬误”、“细读”模式等。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运用新批评理论的 对策有:精选作品,适当细读;结合多种批评理论,提高分析能力;注重分析语 境,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新批评理论;英美文学教学;运用一、新批评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新批评理论兴起之前,批评家们往往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认为外在环境 对创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有时也会侧重于分析作家情感和个性因素等内在 环境的作用。新批评理论将批评的重点从作家转向作品,强调作品本身具有的审 美效应。该理论认为作品是不受其他因素控制或支配而独立存在的,其本身具有 特别重要的价值,展示了一种特别的意义。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这一意义, 而这一意义是蕴涵在作品之中的客观内容,是读者都能够通过阅读作品获取的。 1.“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是新批评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本体论”原本是个哲学概 念,研究的是事物的“存在”和“本质”。“文学本体论”探讨的是文学存在中的“本源” 与”本质”,研究的是作品的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文学是一个独立的和独特 的世界,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便成为独立于作者和读者之外的一个客观实在,它不 依赖于客观世界而存在。因此,研究者把文学作品称为‘本体’,并提出了‘文 学本体论’的概念”[1]。在他们的观点中,文学作品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独立 自足的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共同作用的产物就是 作品的意义,而这一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作品本体。艾略特提出的“非个人化理论” 为这一观点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艾略特论证了作 家个人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优秀的作家就得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 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并不断地消灭自己 的个性”[2]31。他还认为,作家只有把自己的“个人情感”转变为“人类的普遍 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文学批评不应该关注作家,而应把重点放在 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上。兰色姆也指出,文学作品由构架和肌质两方面的内容构成, “诗歌是一种松散的逻辑构架,伴有局部不甚相干的肌质”[3]。他清楚而准确地 阐释了文学本体论的观点,其中构架是作品的内容和逻辑结构,是能够用散文语 言转述的部分,而个别细节是无法用散文语言复述的,这部分就是肌质,是作品 的精华所在。“文学本体论”强调作品是独立的,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存在 物,文学批评要以作品为出发点,应把关注点放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上。 2.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 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涉及到“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新批评理论强调 的是作品这一中间环节,以便将该环节从这一关系模式中剥离出来。新批评理论 家维姆萨特认为,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存在着“意图谬误”与“感受 谬误”两种误区。前者是指“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这是被哲学家称之为‘起 源谬误’的一种特例,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 式批评和相对主义”[4],即以作家的经验或创作意图为标准来阐释或评判作品, 这既不是“适用的标准”,也不是“理想的标准”。作家一旦完成了作品,就不能再 控制和支配它了,他与作品之间便脱离了关系。如果作家在作品中展示了创作意 图,那么就没有必要脱离作品对其进行讨论了。维姆萨特还指出,“将诗和诗的 结果相混淆,也就是将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混为一谈……其始是从诗的心 理效果推衍出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2]257。也就是说, 在对作品的解读中不能加入读者的“感受谬误”,不能将读者的个人情感等同于作 品的情感内容。读者的心理感受由其文化程度、其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等因素来决 定,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则是不变的,而且只有内在 因素才能决定其内容。 3.细读“”模式 新批评理论认为,作品的内涵体现在语言和结构之中,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 详细而准确的分析。“细读”模式要求阅读者要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 之意,并对每一个词的含义进行注解,以便从中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 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程度不等的意象等。只有经过这样的细致分析,才能看出一 部作品的总体状况,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4]。读者要仔细推敲词语、句子、意 象和形式结构,探求其中所暗含的意思、相关联想和言外之意等,在互相限定和 制约的语境中明确其真正的含义。“细读”模式强调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要对作 品进行精细入微的分析,特别要关注典故、意象和拟声效果等文学要素之间的密 切关系[5]。对作品意义的挖掘应该以客观的论据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