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堂游戏(一)囚徒困境什么是博弈?下象棋为例博奕论的基本概念2、参与人:博弈中选择策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水平的决策主体。 3、策略:博弈中参与人每个回合的行动。 4、支付:博弈中每个参与人采取某种策略后获得的效用(报酬)水平。 5、均衡:博弈中,参与的策略不再变化时的情况“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保罗·萨缪尔森基本框架博弈论导论—现代博弈论简单发展史博弈论导论—博弈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阿克洛夫(Akerlof)、斯宾塞(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博弈论导论斯特恩巴赫是费城的一个家庭保健医生,她很奇怪为什么辉瑞公司(Pfizer)的五位不同推销员重复上门到她的诊所推销同样的止痛药—Betra及Celebrex。她在贮藏室里一个像冰箱大的柜子里已装满了Bextra和Celebrex,她说,“众多的推销员重复同样的产品,没有任何新意,实在是离奇。” 长达十年的招聘狂潮使制药业的推销员人数增加到90000,为原来人数的三倍。制药业人士笃信:只要推销员与医生推销一种药越频繁,医生越有可能多开此药。 据统计,2003年制药业在推销员工上花费为120多亿美元,在药物广告上花费为27.6亿美元。根据联邦政府的报告,美国国内在处方药上的支出激增14%,达到1,610亿美元。专栏—制药公司的销售大战(摘自华尔街日报)(续)第一节简单博弈与博弈均衡(一)囚徒困境1、报酬矩阵占优策略对于囚犯B占优策略(上策)均衡囚徒困境的现实意义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案例分析 1、纸币的拍卖 2、彩电价格联盟的破产3、朗讯中国“贿赂门”事件(见案例)那么,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选择? 每个企业必须考虑对手的行为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行贿 行贿之风的危害甚大 一方面影响政府官员、政治家及机构的决策和行为 另一方面,影响到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 因为企业要么降低标准,要么冒着失去业务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提高行贿的成本,反行贿法4、广告战5、彩电价格大战 6、公共地悲剧7、公共产品的供给 如果大家都出钱兴办公用事业,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问题是,如果我出钱你不出钱,我得不偿失,而如果你出钱我不出钱,我就可以占你的便宜。所以每个人的最优选择都是“不出钱”,结果使所有人的福利都得不到提高。 8、军备竞赛 两国都不搞军备竞赛,都把资源用于民用,两国福利都变好。但由于都怕受威胁而大搞军备竞赛,结果两国福利都变得更糟。 9、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要付出成本(包括风险),而改革的成果大家享受,结果是,尽管人人都认为改革好,却很难有人真正去改革,大家只好在都不满意的体制下继续生活下去。 10、抢劫者抢东西时乘客为什么不反抗? (二)上策均衡的另一种情况上策均衡的另一种情况上策均衡的另一种情况关键点:(三)智猪博弈及其破解(三)智猪博弈及其破解考虑消耗后的报酬矩阵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思考:智猪博弈有什么现实意义智猪博弈的现实意义——在一个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竞争环境中,有时占优势的一方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有悖于他的初始理性。比如,在某种新产品刚上市,其性能和功用还不为人所熟识的情况下,如果进行新产品生产的不仅是一家小企业,还有其他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更强的企业。那么,小企业完全没有必要作出头鸟,自己去投入大量广告做产品宣传,只要采用跟随战略即可。 “智猪博弈”告诉我们,谁先去踩这个踏板,就会造福全体,但多劳却并不一定多得。 (1)小企业其次是不要贪婪,妄图将“大猪”应得的那份也据为己有。只要主导品牌认为弱小公司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它就会不断创造市场需求。因此公司可以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引起不了主导品牌兴趣的较小的细分市场,以限制自己对主导品牌的威胁。(2)大企业其次对威胁的限制要清楚。如果小企业发展壮大到了构成威胁的程度,大公司就应该迅速作出进攻性的反应,并且让小企业清楚地知道它们在什么样的规模水平之下才是可以被容忍的,否则就会招致大公司强有力的回击。如果小公司知道对它们的限制,也就不会再有兴趣超越这种限制。当然“大猪”“小猪”的共同生存是有条件的。“智猪博弈”说明了在某个市场上一个占主导地位、控制着市场的公司和它的一个较小的竞争对手之间可能发生的竞争情况。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如何看待这个较小的竞争对手对它的威胁程度。“智猪博弈”中“共同生存”的均衡结果只有在大猪的食物份额没有受到小猪严重威胁时才会出现。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市场上私人标签(Privatelabel,非品牌产品)的软饮料质量虽低劣,但价格很便宜,因此仍然能够占有较低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最初能够容忍这些私人标签软饮料的存在,因为它们的威胁是有限的。可没过多久,一家主要的私人标签软饮料供应商Scott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