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亮点作者:HYPERLINK"http://my.eywedu.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003&AuthorName=张国安"\o"张国安"张国安HYPERLINK"javascript:d=document;t=d.selection?(d.selection.type!='None'?d.selection.createRange().text:''):(d.getSelection?d.getSelection():'');void(vivi=window.open('http://vivi.sina.com.cn/collect/icollect.php?pid=2008&title='+escape(d.title)+'&url='+escape(d.location.href)+'&desc='+escape(t),'vivi','scrollbars=no,width=480,height=480,left=75,top=20,status=no,resizable=yes'));vivi.focus();"\o"收藏的网页将被永久地保存到新浪ViVi收藏夹http://vivi.sina.com.cn"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符合语文学科言语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学生情感,这是提高学生语言修养的必由之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怎么品味?阅读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作者提供的教材的基础之上的再创造。所谓“一千个人阅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对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老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特别是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并融入个人的体会。 传统的阅读分析往往是在学生没有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进入了理性分析。这种理性分析浪费了大量时间,多少年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正是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认识的结果。其实感性认识不够丰厚,理性的东西也就出不来。这是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的。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呢?下面笔者将从找准品味语言的“切入点”;探究品味语言的“支点”;拓展品味语言的“发散点”三点,以人教版教材语文七年年上册第23课《散步》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找准品味语言的“切入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引导学生来品味语言特色,首先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给散文一文语言特色定位,即高度概括出作者的语言特色。这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点就是要找准品味语言的“切入点”,以点带面,个个击破。“散步”写的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个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凡的事,在作者莫怀戚的笔下写来却是如此的意义不凡,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就其语言特色而言,可概括为“举轻若重”。 (二)探究品味语言的“支点”。 有了品味语言的“切入点”之后,必须以此处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品味语言特色的支点,即有理有据,从文中找支撑这一语言特色的观点。探究品味语言的支点是关键,可分三步走: 1、示范引路,抓文章第一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提示:我们平时要表达这个意思怎么说?比较与此说法的不同之处,体会这里作者用了特殊句式(倒装),强调了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像是运用了全景式镜头,让我的一家人隆重登场一样,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就是“举轻若重”的语言特色。 2、模仿探路,让学生从句式和语言两个方面去探究本文“举轻若重”的语言特色,可采取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其中一人记录并汇报讨论探究的结果。经过讨论探究,学生找出大量的有关语句。如“但是春天总算来了”“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接着抓重点段,让学生再读第六节,发现一下的确是哪些句子将很小很小的事写得很大很大。经过再次品味,学生又找出:“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等等,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举轻若重的语言特色。 3、广开言路。将文章删去的几句话补充出来,让学生说说删去的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投影:(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节到来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关时那样。(3)、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亲的时日还短。(划线部分为删去内容)允许同学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争取说“不”。充分体现个性,让学生在意见的碰撞中捍卫自己的观点的同时,锻炼自己品味语言及逻辑思辩能力。 (三)拓展品味语言的“发散点